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改革 “优”中选“特”

2012年10月11日 2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长沙10月11日电(记者 刘双双)统招的高考模式或许让一些具有独特专长或偏科的“优才”、“特才”难圆大学梦。而今,一项旨在挖掘具有创新潜质的偏科人才的自主招生改革举措即将在拥有“千年学府”美誉的湖南大学实施,同时这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向对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学生及复原退伍军人“敞开了大门”。

  11日,湖南大学对外公布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措施的重大调整:面向八个基础学科专业,“优”中选“特”,实行科学培养。

  八个基础专业“优”中选“特”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直言,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特别是在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严重不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学生中具有创新潜质的偏科人才却又得不到有效选拔。

  赵跃宇介绍,湖南大学为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依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积极探寻实施“基础学科”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改革。

  此次改革将自主招生的专业改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技术、工程力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8个基础学科专业,赵跃宇认为这与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密不可分。他说,基础学科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也是科学技术的核心要素,更是高等教育的地基,选拔基础学科的“优才”和“特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急需的基础学科人才,同时促进基础教育与其它专业教育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发挥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推进和带动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阳光招生发掘潜质人才

  为了发掘人才的自主招生改革如何实现公平、公正?湖南大学为此将开展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学校不再对中学推荐人数做要求,避免中学受推荐人数的约束,造成优秀生源的流失;在推荐形式上,由以往单一的中学推荐,扩大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推荐,让推荐更有实质意义。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亚阳介绍,学校将建立命题专家库、评委库、试题库,由专门部门负责管理。推行评委随机组成、考生随机入场、考生随机抽取题目、当场亮分等举施。同时,考试由相关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流程;笔试内容由以往“语数外”三科考试调整为考察与学生报考专业相关的知识,避免“小高考”。

  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分A、B两种形式进行录取。A类要求高考投档成绩达到该校生源地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B类是指面试过程中表现特别优秀和对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考生,特别是复员退伍军人等,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

  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考试到底如何界定?唐亚阳表示,对此教育部已有较明确的规定,学校进一步细化招生政策后将上报教育部审核。据了解,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等均可列入此类别。

  科学培养“优才”“特才”

  “优秀人才的培养,还要有科学的培养方式,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教育。”赵跃宇说,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考生进校后,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均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为目标设计。

  据悉,对于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进校后的“优才”和“特才”,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实行统一平台,学校每个专业培养方案均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为目标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灵活制定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制度,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通过首席科学家的访问和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和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的愿望,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

  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强调,招生与培养需联动,招生的改革创新只是第一步,学校会为“优才”、“特才”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各个学院会在他们进校后给予更多选择、空间和发挥特长的通道,希望他们能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争取以后在科研领域有所突破。“但大学里对学生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术一个方面,而是兼顾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

  湖南大学新闻发言人唐珍名表示,这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湖南乃至全国高校都是一次创新尝试,希望以此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