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围观研究生种地别忘个体视角

2012年10月18日 11:08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却没能找到理想中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有些村民以他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其父苗风山气绝服毒,幸而被抢救(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这是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新闻中的诸多要素都有可以挖掘的空间。尤其是其中研究生回家种地的细节难免让人唏嘘感叹。可是,很多时候,新闻内容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以新闻中的当事人为例,他的身上有太多特殊的点。比如,他的教育经历与普通的学生不同,他在辍学之后是通过自考的方式逐渐考上研究生的;再比如,他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是近代史,这样的专业算不上是热门的专业,可能对应不了较为热门的职位。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年龄,当40岁已经来临时,求职无疑是一件尴尬的事情,通常的结果只能是“高不成低不就”。

  当这些综合的因素作用在一个人身上时,个人的悲剧也就产生了。而如果没有注意到个体的特殊性,仅仅从其身上的某个点出发便“微言大义”,认为社会存在严重问题,则有可能解读过度。事实上,在这个人身上,只要某一个方面的因素稍微做一些改进,其个人的际遇就会改变。可遗憾的是,众多的因素加于这个个体的身上,他成为了舆论的一个载体,成为了公众抒发各自诉求的一个通道。

  对于这样的个体到底需要怎样的围观?一方面,当然需要宏大的视角,需要看到个体背后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一种个体的视角。这种个体视角包括:应看到问题背后的个体成因、个体命运;应看到问题背后的个体能动性。个人的命运有时代的投影,但与个人的表现也密切相关,这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不能因为这种反思有些残忍便忽视不提。当然,在看到个体成因时也应看到个体的命运,在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应关注个体的下一步将走向何处——这才是一种实在的关心。

  作为一个个案,一个回家种地的研究生最需要的是关怀。而作为一种现象,人们除了要看到问题,还要反思个体的无奈,反省个体的缺陷,看到个体的力量。只有以个体的视角围观研究生回家种地,才不至于将个体的命运淹没在公共的泛化表达中。乾羽

【编辑:姚培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