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校长献策做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 注重内涵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22日 16:4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做强高等教育 重在提高质量

  编者按: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当前,高等教育战线认真贯彻总书记讲话要求,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质量。从今天起,本报开设《提高质量大家谈》栏目,聚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思想观念、政策措施等方面,请大学书记、校长、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提高质量应当树立五种观念

  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做大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的任务是要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做强高等教育的关键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全社会也很关注。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转变观念,更新观念。观念很重要。观念不更新,改革措施再多,建设举措再优,都很难到位。

  在我看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树立五种观念。

  坚守学术本位

  坚守学术本位的含义是什么呢?高等学校是以学术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的,它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地方。正如蔡元培所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以后,市场导向的改革由经济领域发端,逐步蔓延,结果中国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出现了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现象。甚至有人提出“要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办,要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来办”,“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这原是对企业讲的话,后来对学校也这样讲。1992、1993年刚提出市场经济的时候,有人居然提出来要对教育“断奶”。后来虽然“断奶”这个话很快不说了,但是教育的公益性已严重遭到忽视。有的人根本不懂得市场经济之外还有一块经济叫公共经济,以为一切都可以市场化。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做出明确的定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这个争论才基本没有了。

  但是这样的一些思想造成的影响还在,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学校一天到晚搞创收,就不会有心思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以我们要明确树立起的第一条观念就是要以学术为本,而且任何时候不能动摇。

  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

  这个话现在讲一讲好像太普通了,但非常有现实针对性。要理解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的讲话,最精髓的地方之一就是提出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

  曾有一段时间,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几乎成天谈科技创新、科技开发。把人才强国战略偏狭地理解成为人才强校,人才强校就是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拔尖创新团队建设、就是搞科学研究;对高等学校来说,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应该理解为要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全社会提供人才支撑,这才是高校贯彻人才强国最根本的任务。

  正确的逻辑是高等学校应该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来支撑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持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等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人才强校。人才强校是服从于人才强国的,而结果我们把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淡忘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公认的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现在还加一个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这其中,人才培养本来是最本质、最核心的,结果倒过来社会服务成了第一位,科学研究第二位,人才培养第三位了。高等学校的本质规定性就是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培养这一条就不能叫学校,就成了科学院,或者是企业的研发中心。

  当前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错位,把最核心的任务放在最次要的位置上。要厘清观念、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核心任务这样的观念。这个观念不能动摇,不能改变。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