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吁注重艺术教育实践 对抗“不输起跑线”情结

2012年11月06日 10:3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学龄前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成长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为幼儿成长设置标准,强调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而非认知能力。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深入人心之时,素质教育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通常被简单地等同于各种艺术考级,不仅让原本应该带来美和快乐的艺术成为绑架孩子业余时间的“杀手”,甚至还成为孩子们的沉重负担。

  《指南》的发布无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思考如何让已经扭曲的素质教育回归原本的面貌。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几家儿童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他们在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新理念和尝试或许可以给家长、老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走进自然 “耕读传家”成新时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是一句意境悠远的诗句,却有孩子在网上发问:“‘篱’是什么?‘菊’在哪里?”对于每天在水泥森林里生活的孩子来说,这些歌颂自然的诗歌反倒成了“难题”。“我跟孩子说以前收麦子时的情形,一片一片金黄的,孩子却很难形成画面感,所以我决定带他出来走一走。”家住番禺的陈女士说,现在的孩子都是读万卷书行不了万里路,他们太需要多亲近自然了。

  陈女士带儿子体验的“半日闲耕读园”位于番禺化龙镇的茂德公草堂,与蜗居于室的亲子互动不同,孩子们可以在“躬耕园”和家长一起耕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自己的一畦菜园劳作,大人小孩经常忙作一团,但是这种通过劳动沟通的方式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加亲密。”茂德公草堂的工作人员朱小姐说,“读可荣身,耕可致富”,耕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延续了上千年,却被工业文明一夜击败。“我们这里不刻意教化,也不是在复古,只是希望孩子能够跟着父母去感悟中国古老的耕读文化。”朱小姐解释这种重视言传身教的古老传统。

  “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和大自然接触之后的那种兴奋和喜悦,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是最放松的。”朱小姐说,孩子们能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借景抒情”,回归最纯真的一面,家长更是可以“寓教于景”,比如“多磨小镇”中,81个石磨组成的林间小路恰与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相呼应,家长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教孩子们“好事多磨”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

  走进社会 儿童艺术教育注入社会关怀

  “如果让你来当规划师,你会怎样规划你的城市?”这个问题看似复杂,许多大人都说不上来,但在广州少年宫组织的“道听童说”项目中,老师们却发现,儿童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关注让人出乎意料。据介绍,这是中国首个儿童版城市交通设计项目,工作坊的作业是让孩子们成为“小规划师”对珠江新城和东风西路两个社区的实际道路进行观察,并提出规划的建议。“我想到在停车场种绿色植物以减少尾气危害,但是绿色植物的持续生长需要光合作,因此我想到了在停车场最上面的地方做一个光源收集器。”14岁的陈嘉健给记者现场讲解创作思路,在他的设计图中,还综合考虑了逃生通道,未来的商业利用等问题。在空白处,他特别附上了英文说明。陈嘉健说,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面向全世界。

  “孩子们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珠江新城富力中心附近的红绿灯设置、过道位置的规划存在问题,其中含有针对特殊儿童的一些安全隐患。”负责这个项目的周嘉敏老师说。

  “我们希望用视觉艺术的手段让孩子们明白艺术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只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周嘉敏说,广州少年宫走到第60个年头,希望对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丰富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将“社会关怀”和“公益关注”注入其中。

  这个理念同样得到了“杨之光美术中心”校长杨红的认可,在他们近日举办的“创意摇篮——少儿TCT视觉体验与互动”展览中,一辆被棉花包裹的校车成为许多观众驻足的焦点。“当时有关校车事故的新闻频发,我们就让孩子设计一辆校车,一个孩子就想出了用棉花防撞的设计。”杨红说,虽然这个设计并不现实,但足以看出孩子们对社会事务的充分关注,也试图用他们的创造力解决这些难题。

  走进童心 培养孩子喜爱之心

  “与无聊作斗争”,曾经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的儿童文学作家熊磊将这种理念带进他的“正声儿童艺术”,他希望通过“有趣好玩”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探索真正的艺术。“任何儿童教育,都是培养孩子的喜爱之心。喜欢学习的基础就是兴趣。”对此,熊磊形容自己在艺术教育实践上的尝试是“抛砖引玉”。“大部分教传统的教育机构,都不够好玩。即使一板一眼地学到一些东西,最后把兴趣抹杀了,还是弊大于利。传统艺术教育是有点枯燥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创新,但并不成熟。”熊磊说。

  “正声儿童艺术”是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教授6—13岁的孩子们画画。这个事业的开始,源于几位热爱艺术的父亲,熊磊便是其中之一。一开始的“正声”只是招呼好友孩子们的小型兴趣班,做着做着就变成了颇有规模的“正声儿童艺术”。在熊磊的儿童艺术教育字典里面,除了好玩之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游学,这个方式是他眼中最好的“边玩边学”。“师从经典、师法自然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师法自然’就得带孩子到处去看,去学习,这也是可以和看经典对应上的,文本和自然有时候对应起来就是一件好玩的事。”熊磊还尝试带领孩子们进入民间美术的艺术世界,他将其称之为“田野中的美术”,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遇到的各色当地人、很酷的羊倌、深藏不露的民间木版画大师等,都是鲜活、生动的生活素材,让孩子们在体会和感悟之后得到绘画的灵感。

  除此之外,熊磊认为,要想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就不能让他们攀爬“万丈高山”,而是要让他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把画画好,孩子们不仅要喜欢画、敢于画同时还要“能画”,这是对孩子们兴趣和自信最基本的保护。(记者 吴敏 见习记者 钟琳)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