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十年中国式撤点并校引忧思 专家称复校勿一哄而起(2)

2013年01月04日 02: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恢复村小:“不是低水平的机械恢复”

  “撤点并校是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必要性。”多年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说,“但是实践中,一些地方确实做过了头,撤得过多。”

  “在布局调整中,不加区别地搞撤点并校,使大量必须保留的教学点也被撤并,这是百害而无一利。”韩清林说。

  高层决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2012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范先佐调查,现在江苏北部开始适当恢复村小的尝试,“但不是大规模的”。中国青年报记者也发现,众多省份尚无动作。

  如何恢复农村教学点,才是不走回头路?

  “恢复学校,不是低水平的机械恢复,不应按照原来极不合理的标准来配置教育资源。这样的话,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等诸多方面,依然会处于劣势。”刘善槐说。

  在他看来,恢复的学校应当是“恢复之前没有进行过科学论证的、非理性地撤掉的”。

  他提出,依据因素有三:第一个是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所有学生上学的距离。第二个是没有让当地有民主表决的权利。第三个因素是撤校触碰到了失学的底线。“比如说撤校后,到中心校存在特别艰险的路段,导致学生失学。”

  范先佐认为,恢复已撤校点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家长。

  他发现,有些地方教学点撤了之后,村民自发出钱,请代课教师,恢复村小。“这种情况说明,村民根本不满意这种布局调整,对这种教学点,就要适当地考虑恢复。”

  恢复学校,是否意味着“一朝回到十年前”?

  刘善槐认为不是这样。“在给恢复的学校配置教师时,不应该仅以师生比作为依据,还应考虑班级数和年级数,使小规模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教师的工作量也能够与城镇学校教师相当。”

  韩清林提出,应确立农村教学点的“最低规模标准”。

  “根据我国农村实际,农村教学点最低标准应以一个年级5个孩子为标准,办一二年级复式班10个孩子,加上学前3年15个孩子的幼儿混合班,共25个孩子、两名教师一个教学点。也可办一、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

  偏远的村小,如何解决“老师难留”的老问题?

  韩清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央到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都需要制定保存、扶持农村教学点的特殊政策。扶持政策的方面包括:经费和设施设备的配置、教师配备、工资和福利待遇、教师培训与教学管理、交通与后勤保障等。”

  “边远地区教师津补贴需尽快实施,使相对优秀的教师能够下到边远的教学点和村小中去。”刘善槐说。

  韩清林认为,恢复村小迫在眉睫,且应统筹布局。“从2013年起,国家应该考虑用3年时间恢复、新建5万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投入50万元。到2015年,应当争取全国小学教学点恢复到12万所。”

  刘善槐提醒,财政的扶持还需基层的制度设计。“村小的财务应该从中心校独立开。同时,公用经费的计算不应仅以学生数作为依据,还应考虑以一个学校为支出单位的费用。”

  在农村教学点,小科目教师紧缺是普遍现象。学者建议,应积极探索“走教”。

  范先佐调查,许多农村教学点在语文、数学等基本科目方面“并不比中心小学差”,较大的差距在音体美等科目,缺乏专职教师。“‘走教’就是中心小学的老师也负责几个教学点的音乐、美术。这既保障小规模学校各小科目能够开齐,也不至于浪费教师资源。”

  乡村教育何处去:“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

  “恢复村小的工作不能一哄而起。不能一说恢复,所有的村小都恢复,还是要实事求是。”范先佐说。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更可怕了。如果村小都恢复,到时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据他调研,很多偏远的农村教学点都是年龄大的老师在维持。“这种情况难以长期为继,要事先跟家长沟通,表决是否恢复。”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扩大,也出现了“农村学校合并运动”。1970年,美国2/3的学生都在大型综合中学就读。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村小学区和小学校已经被重组或合并,另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农村小学校和小学区“不可能被消除”,并从教育质量、社区交往等各方面重新审视小规模学校的优劣。

  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竟又开始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开始拆分大规模农村学校,还原和保留小学校。2000年12月,美国政府开始了“农村教育成就项目”,扩大了小规模学校使用联邦拨款的自主权,并帮助农村学区更多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2008—2009学年,美国有960多万名学生在农村地区的公立学校就读,约占整个国家公立学校学生人数的20%。

  范先佐认为,现在重要的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如何去适应城镇化对教育带来的需求。“恢复工作要考虑学龄人口的布局,在我们国家,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是趋势,农村人口的成分比也在下降。”

  对于急剧膨胀的寄宿制学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11月23日表示,近期将要求各地开展专题部署,“明确保障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科学制定布局规划,加强督查和引导,让农村学生能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范先佐呼吁做好寄宿制的工作落实。“除了校舍等硬件条件,软件条件也很重要。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不能太单调,应该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留住孩子。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来说,安装亲情电话也是很必要的。让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北京的大学生曾经来我们这里支教,帮孩子们装饰宿舍。学校的孩子很喜欢,希望这样的支教多一点。”哈咇嘎乡中心小学马校长说。

  “恢复不仅仅是要把教学点的红旗立起来,而是通过恢复,重新树立当地老百姓对学校的信心。”刘善槐说。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刘丹

【编辑:官志雄】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