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高校债务已化解大半 两年化债127亿元

2013年01月24日 11:2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打好激励、控债组合拳,三级财政支持,两年化债127亿

  我省(山东)高校债务已化解大半

  两年前的省两会上,省长姜大明在谈到大学债务问题时发问:“没有图书馆,办什么大学?”一年前的省两会上,省长姜大明再次谈及大学债务化解问题,他说:“满脑子都是债务,被人追得跟杨白劳一样,哪有心思办大学?”

  两次掷地有声的反问,至今仍留在不少大学管理者心中。

  如今,曾因无钱续建而搁置多年、被学生戏称为“骨感大楼”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图书馆已投入使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正在建设中。

  两年内,全省80余所大学,共计199.7亿的债务已化解大半。

  财政帮忙,烂尾5年的图书馆竣工

  这个学期末,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徐同文感觉格外轻松,学校原有的债务已化解大半,仅剩2个多亿,每年背负的银行利息降到了可承受的范围内。该校“裸露”了5年的图书馆也已在省教育财政的帮助下重整妆容,并于2012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让学生们用上高质量的图书馆、享受更好的教育,对大学管理者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徐同文认为,这也是解决高校债务问题的最终目的。

  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报告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省公办普通高校银行贷款,由2010年底的199.7亿元降至72.7亿元,化债127亿,超额完成两年化债120亿的目标。“债务降低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高债务对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威胁消除了。”徐同文说。

  高校化债,这个压在80多所公办高校身上的大包袱,省两会上被列为民生实事工程,对于山东来说,真正实施起来并不轻松。“山东高校化债打的是一套组合拳。”山东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王宇轩将其总结为两个词:激励、控债。

  高校置换土地化债,财政给予奖励

  徐同文介绍,财政投入与学校自筹资金,是高校债务偿还的两大渠道,自筹的资金如学费、住宿费、校办产业等,此外,企业对高校实验室等硬件建设支持,也可以节省大学一部分建设资金。

  然而,大学是国家的大学,债务也应是国家的债务。多年的欠款一朝要还,高校的动力从哪儿来?

  2010年底,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明确对化解高校债务的省份给予支持。我省决定抓住机遇,加大高校化债力度。

  2011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债务化解奖补政策实施意见》,明确了六项奖补政策,实施期限两年,把高校的化债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王宇轩介绍,奖补政策主要包括:鼓励高校置换土地化债,省财政按10%的比例奖励省属高校用土地置换收入减少银行贷款;对于土地置换收入之外措施化解债务的,省财政根据贷款减少额度,按30%的比例给予奖励;对负债率低于60%或努力把负债率降低到60%以下的,如果再主动统筹土地置换以外收入化债,省财政将依据贷款减少额度,按40%的比例给予奖励;对负债率超过100%的高校,只要化债积极、措施得力,省财政安排20亿元资金帮助化债;定额经费的使用也与高校负债率挂钩,负债率高于60%的省属高校,省财政至少在定额经费中安排一半用于高校化债。

  此外,省政府还出台措施,调动市级财政化债积极性,对于市财政通过一般预算安排的高校银行贷款还本资金,省财政按40%的比例奖励;市属高校贷款减少额低于地方财政安排的化债资金数,按贷款减少额的40%给予奖励。

  把好贷款审批,确保债务不反弹

  “也就是说,我们把财政奖励和学校化债的努力程度直接挂钩。两年来,省财政向高校投入化债资金37.8亿元,争取中央奖补资金化债28.6亿元,带动高校和各市财政化债60.6亿元,高校负债率从2010年底的133%降到33%,不少学校银行债务彻底清零。可以说,通过37亿撬动了127亿,财政资金发挥了正向的杠杆作用。”对于由政府牵头、以学校为主体的高校化债之战,王宇轩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化了旧债,会不会又生新债?

  “高校化债不能是一锤子买卖!帮你还钱容易,但化了又弹,弹了再化怎么行?”王宇轩说,我省已经建立严格的高校化债长效机制,两年的奖补优惠政策到期后,控债便是下一年度以至更长期的工作重点。

  王宇轩介绍,一方面,把好贷款审批关口;另一方面,定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报告数据,监控学校债务,确保债务不反弹。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