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盟北京市委建议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网络交往环境

2013年01月29日 10: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100%的大学生都触及网络。73.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下,但仍有3.4%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每天上网时间在5-6小时及6小时以上,有沉溺网络的“宅男”、“宅女”之嫌……这是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进行的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的一些数据发现。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互动关系。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化成长的“网络世代”,已经构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个由鼠标、键盘和网线连成的网络世界,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前,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文化观”的建议案。这份文件提出:面对网络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充分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降低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冲击,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处理网络关系,引导他们文明而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交往环境。

  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发现,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交往方式是网络聊天儿,接下来依次是网络社区、校园BBS、网络游戏。在网络聊天儿中,大学生主要使用的是QQ、MSN等工具。有的大学生网络聊天儿、网络社区、校园网站、网络游戏四个渠道并行使用。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对大学生人际互动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建议案指出,从积极方面来讲,网络为大学生交往增添了创新领域,扩大了大学生交往层面,带给大学生一个与传统环境不同的新环境,使传统单一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开放性平台,奠定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基础,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促进了大学生交往体系的构建。

  但网络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则。不良网络交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网络也使得一些世界观不成熟的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形成网络沉溺,注重网络中的自我满足而逃避现实世界,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退化,引起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分离。

  为此,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提出建议: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加强政府部门行政立法和执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开展综合执法,严肃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在网上从事淫秽色情、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网络文化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完善工作流程,落实封堵删除有害信息、查处网上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行政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的管理。高校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定时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和信息审核,提高网络监管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行为的规范。加强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过滤的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或立项研究更好的信息过滤技术,过滤掉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有关信息、内容与工具等。

  其次,加强大学生教育,培养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活动,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进行网络交往时能够自觉自律,规范自己网络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在校园网设立各种专栏,把网络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新型窗口。对于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舆论,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辨别,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同时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设立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各类大赛等。通过这类活动,大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开展中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高校要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定期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培训,大力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观,提高责任感。(记者马北北)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