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代表痛批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乱象 有家长“站岗放哨”

2013年03月14日 13:34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代表痛批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乱象有家长“站岗放哨”
图/CFP

  “不上课外辅导班,就给孩子穿小鞋。”近日,有网帖曝光青岛平度某老师办课外辅导班,费用贵不说,在学校课堂上,老师常提问上辅导班的同学,不花钱报班的孩子,还会找理由将其位子调到后面。帖子发出后,网友大呼“坑爹”、“无语”,更引众家长共鸣,称“自己孩子也遭遇过类似经历”。

  对于举办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班,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早有明文规定,而且三令五申,但实际情况是,在很多地方屡禁不止。

  一面是家长的欲罢不能,一面是学生的望“班”兴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杰代表直言:“这种现象已成为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形成难以解决的恶性循环。”

  马杰弟弟家的孩子,今年上高二,一直不断上各种辅导班。这个孩子的状态,反映了国内的普遍现象——家长寻求着适宜孩子的课外辅导班,学生为未上辅导班感到不踏实。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再到高中生,小学时家长的愿望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小升初做准备,初中时家长为了能孩子升入一个好高中,高中时孩子及其家长目标更为明确,就是为了提高高考成绩。

  马杰痛批中小学生辅导班日益泛滥的乱象——有的转入地下,有的暗箱操作,还有家长为隐蔽的辅导班“站岗放哨”,授课者大多是在职的教师,还有的辅导班更具针对性,有的是授课教师家中的“小班”,还有的是“一对一”辅导。

  马杰曾作过调查:因为要报各种辅导班,一些家庭由此入不敷出,特别是工薪族、双职工家庭,基本上拿出一个人的工资(每月两千多元)都不够给孩子缴纳补习班的费用,“一对一”授课费用极其昂贵,一节数学或外语课,老师就要收数百元,严重存在税务漏洞,对于经济拮据的孩子家长,不得不向老人求助,被迫成为“啃老族”。

  “针对辅导班问题,社会上呼吁声音很高,但解决起来显得软弱无力,逐步形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尴尬局面。”马杰说。

  对此,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代表表示认同,现在父母对子女考虑得太周到,对未来的蓝图构建得太完美,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这种理念被无限放大,结果就是给孩子不断加压。

  李一飞代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校长。他手写了20页纸痛陈补课乱象,“孩子被赶着补课等教育乱象让人感到痛心”。厚厚的一沓纸,难以书写他心中的沉重。“现在学生十年寒窗几乎‘寒’在没日没夜的补课上,幼儿园变小学,中学变大学,大学却变不学。有的老师为补课有市场,上课留一手。”李一飞说,“教育要立德树人,但有些教育现象已经背离了教育本义。”

  代表们认为,社会上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各类课外补习班越来越多,虽然多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很大作用。

  “既然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指挥棒把它指挥得更好一些,把更有用的东西给学生。”李一飞认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匡正教育理念。基础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树立学生的人格,确定学生的人生方向。而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恰恰没有关注这个问题,而是更多地给学生灌输很多所谓的知识,常常是围着课程满堂灌、天天灌。

  与马杰同在天津代表团的万文雅,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代表。她注意到,近几年,所在单位陆续从高校招进来的学生,大部分动手能力都比较差,稍具动手能力的,遇到困难也缺乏拼搏进取及持之以恒的动力。

  万文雅认为,中小学应从点滴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忙于参加各种补习班,仅仅为了考高分。万文雅建议,在中小学设立学工课,从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改革方面做文章,进行一些探索,可以通过地方法规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李一飞说。

  马杰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法规,禁止公立学校将本校正常教育教学资源出租给其他办学机构办学。对于各类民办学校机构等举办的辅导班,应依法明确审批制度。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公立学校在校教师将正常课程放到各类收费辅导班、补习班等培训活动中,一旦发现给予严惩。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代表说,中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良好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要花很高的成本才能补回来。(记者 王斗斗)

【编辑:张培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