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川大校园媒体与“很官方”说再见:为学生利益代言

2013年03月25日 09: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继一年前关注了学校南门外炒河粉摊的三位阿姨,这一次,四川大学的校园报纸《川大人》再次聚焦身边普通人,把版面留给了位于新校区的海豚自行车行。

  “在周日上午难得的清闲中,头发花白的车行幸师傅抽着烟,说起了他的故事。”

  第118期《川大人》讲述的这个故事,不宏大,甚至很琐碎,却在校园里引发了同学们对身边一位普通人的关注——当你在海豚车行前站一小会儿,就能看到不少同学乐呵呵地对幸师傅说一句:您上报纸啦!

  “报上说,您都在新校区十年了?师傅给我们讲讲,以前这儿什么样吧。”电子信息学院学生王瑞,刚上大一,有一天读了《川大人》上那篇文章后才知道,原来川大校园还有这么一位特殊的“校园见证人”。

  这样具体而微、关注校园的选题,对于《川大人》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两年前开始“与很官方说再见”之后,《川大人》引领的 “文风改革”行动,一度改变了校园媒体在学生中的印象,成为高校团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学生的有效载体。

  先做学生的亲近者,再谈做思想的传播者、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现在每月领到《川大人》,我就特想看看,这一回学校里谁会‘出镜’。”法学院大二学生钟俊说,来川大这一年,团委的刊物,给他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川大”。

  而在改版前,这家面向学生发行的校园媒体一度处在尴尬的境地。那时的《川大人》,印发周期长,覆盖面窄,只有8个版面,头版那些板着面孔的“硬新闻”更让很多同学觉得索然无味。

  “不是说那些东西不该有,只不过,我们是学生媒体,应该离同学们更近些。”《川大人》总编辑王芳尘回忆说。三年前进入《川大人》报社时,王芳尘就觉得,“《川大人》应该有所改变”。

  四川大学团委书记王斌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观察的结论是,报纸的信息量没给够,反映学生生活的内容少。他说,校园媒体板着面孔,以一种“我教育你”的姿态呈现在同学面前,显然不会受欢迎,更何谈沟通和服务?

  于是,两年前,四川大学团委开始酝酿一场“文风改革”,试图改变团属媒体与青年学生沟通的方式。

  2011年4月,第106期《川大人》的头版,橘红色的版面上写着巨大的“与‘很官方’说再见”几个字。那年5月在浙江宁海召开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上,在会场分发的《川大人》报,一度引发了全国高校校园媒体同行们的热切关注。

  一个细节宣示了这份青年传媒开展“文风改革”的决心。在那一期报纸上,四川大学校领导出席四川大学首届最受欢迎教师奖颁奖典礼的消息,仅仅是一则几百字的简讯,而且被放在了二版位置。

  要在过去,学校主要领导出席的活动,毫无疑问会被编辑们安排在头版显著位置。

  作为《川大人》等校园媒体的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团委试图用适合青年学生的表达方式,通过校园媒体与大学生沟通,为学生服务。

  “校园媒体要先做学生的亲近者,再谈做思想的传播者、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四川大学团委书记王斌说。

  在一期《川大人》上,川大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李果的一篇《谁该为丢失的自行车埋单?》登上了报纸的“评论版”。

  “那会儿的老校区,自行车丢失太严重。”回忆起那篇文章,川大学生蔡汶君深有感触。李果的同班同学蔡汶君说,当初没有想到,校园媒体居然可以就“校园公共安全问题”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批评。

  蔡汶君注意到,那期《川大人》发出半个月后,保卫部门就为几个宿舍区装上了防护网,夜班值守人员也增加了很多。

  文风改革后的报道有了积极反馈,让川大的校园媒体人尝到了甜头,也给了他们推进校园建设的动力。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王斌说,文风改革的内在动因,是对校园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定位的优化。“川大的校园新媒体,正在往‘传播正能量’方向发展,不断创新角度,从批评到建设,为校园建设出力” 。

  在一件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中,川大的校园媒体没有缺席

  “四川多地传言本月连续3天黑夜,市民抢购蜡烛,造成白蜡烛脱销。专家辟谣:只要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该知道,不可能出现连续3天昏天黑地。同学们可要相信科学、保持理性、不要信谣传谣啊。”

  2012年12月的一天,在一则莫名其妙的假新闻扩散之后,四川大学团委宣传部的人人网公共主页上,发出了上面这条状态消息。川大电气信息学院2009级学生史玉博坐在学校的草坪上晒太阳时,通过手机客户端,看到了这条冠以“青·梅听说”的消息。

  “青·梅××”是这个公共主页每条状态的“冠名”:“青·梅听说”发布的是各种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新闻资讯,“青·梅笑点”发布的是午后的幽默图文。

  有时候,晚上23点过后,“青·梅熄灯”会提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晚安,川大”。早晨7点过,“青·梅睡醒”则会跟你说“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早安,川大”。

  当下,高校团组织仅靠几份纸质媒体与青年大学生交流,显然是不够的。在文风改革中,四川大学团委清新的文风延伸到了新媒体平台,以象征着青年传媒的“青梅”形象影响大学生。

  一直关注川大校园媒体变革的史玉博,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文风改革的动向”。

  “我们毕业年级这半年,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很难有机会坐在电脑前关注时事热点,倒是人人网、微博的客户端,成了联系我们和学校的纽带。”史玉博说,活泼的文风、亲切的设计,让川大团委旗下的诸多新媒体平台颇受同学们欢迎。

  “周五新浪网的宣讲会改在了几点?”“下个月即将开始的毕业体检都需要走哪些程序?”川大团委下属的几个公共主页上,类似的话题都受到了同学们的热切关注。

  “如果没有太多时间浏览纷繁芜杂的网页,那看团委下属的几个校园媒体提供的资讯就够了。”四川大学团委副书记徐海鑫自信地说。

  他说,从2012年11月底开始,“川大共青团”的新浪官方微博,进行了话语方式的变革:“scu·撷英共赏”负责为同学们提供影讯、书讯,“scu·浅川拾趣”呈现的是搞笑图文,“scu·漫游万川”是各种川大资讯的集散地,从川大新开的“虚拟课堂”,到“成都最美的银杏季应该到哪里拍照”,还有“笑谒晨光”、“醉卧星汉”等板块和同学们谈谈心……

  “这个微博很热闹。”史玉博说。他已经成了“川大共青团”的粉丝。

  现在,人人网四川大学团委宣传部的公共主页上,梅子的嫣红色成了版面的底色,“川大人论坛”、“新媒体”、“川大人报社”、“水上报告厅我们的家”等校园关键词点缀其间。

  和传统校园媒体一样,校园新媒体也在着力为学生利益代言,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2012年下半年,在一件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大事中,川大的校园媒体没有缺席。

  以往,往来川大新老校区之间,只能通过校园交通车,无法完全满足师生出行的需求。于是,《川大人》及其新媒体平台通过自己的报道竭力推动一条往返新老校区之间公交线路的开通。

  在这个过程中,《川大人》报成了“上传下达”的通道。这份小小的校园报刊,把“师生呼唤公交车”的声音,“上传”到了校领导的校务会上。后来,有关“成都公交集团正与学校商讨67路公交车相关事宜”的声音,又通过《川大人》报的公共主页,“下达”到了同学当中,引发了同学们千余次的转发。

  “同时传播的,还有《川大人》等校园媒体的影响力。”王芳尘说,“很多同学觉得,校园媒体离他们近了。这足以证明,文风改革,使校园媒体‘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青年学生的朋友。”(实习生 陈鹏 本报记者 王鑫昕 )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