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微博拼图还原复旦投毒案 重大事件进入拼图时代

2013年04月17日 15:2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昨天15:29,复旦大学官方微博的这条信息,让无数网友扼腕叹息。此前,15日22:13,复旦官微对此事发出第一条通报称,警方在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寝室饮水机中检出有毒化合物,同寝室友林某有投毒嫌疑被刑拘。

  微博记录年轻生命的最后时段

  昨天,记者数次拨打复旦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话均占线,好不容易拨通后,工作人员表示,“所有信息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为准,其他不便多说”,便匆忙挂断电话。

  而通过@东方早报、东方网等对事件的滚动报道,以及黄洋同学、好友在微博上披露的信息,记者大致梳理出此次投毒事件的一些脉络。

  15日22:30,自称是黄洋好友的“Hillary乔”称:“周五去看他已经完全认不出来,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的都是血泡。下毒人是室友,放了10倍剂量的实验用药在饮水机里。”好友“含蓄的河蟹”称,“他因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入急诊,2天后迅速爆发肝衰竭、肾衰竭,随后呼吸衰竭、脑水肿、脑死亡,12天花费26万。”

  昨天12:51,东方网称,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透露,受害人黄某与嫌疑人林某并不是同一专业的学生,而林某因妒忌黄某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而起意投毒的说法只是坊间传言。

  昨天18:01,@东方早报透露了此案的几个细节:一,黄洋曾发现饮水有异常,还特意把饮水机中的水倒掉,并对机器和水桶进行了清洗。二,发病到昏迷仅4天。4月1日,黄洋出现呕吐、发烧的症状。4月2日晚间发现急性肝损伤。到4月5日左右,还流着鼻血,再往后来就处于昏迷状态了。三,其父曾和投毒嫌疑人共处一晚。黄父表示,4月3日得知儿子患病的消息,他从重庆飞到上海,还曾经在儿子的寝室里住了一晚,并和儿子同寝室的两位同学见过面,未发现投毒嫌疑人异常。

  关于投毒原因的几种猜测

  昨天,微博上烛光点点,很多网友为年仅28岁的黄洋痛惜。这位四川自贡荣县的小伙子来自一个贫困家庭,是家中独生子。

  黄洋的朋友在微博中称他“很活跃,很能干”。考取复旦后,黄洋来上海的机票由四川省总工会赞助,这位新生拿着家乡企业资助的2000元独自到复旦报道。黄父在荣县中学当临时工,黄母是当地附城区供销社的会计。

  昨天20:32,@东方早报更新消息称,导致黄洋中毒的物质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毒性强,常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的模型。较小剂量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

  随后有消息透露,神秘短信帮助锁定毒源。昨天21点,@新华社中国网事称,黄洋遭投毒后,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不起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一个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警方依此很快查到了犯罪嫌疑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昨天,黄洋系主任在实验室张贴如此标语。狠心投毒,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东方早报称,网上有人说黄洋是因为与他人产生感情纠纷,有人说是与室友关系不睦,还有人说是黄洋占了他人博士名额……对此,黄父认为都不太可能,“儿子没有女朋友,在同学中是被竖大拇指的对象,他的博士资格也是考出来的。”

  重大事件进入“拼图时代”

  虽然该案仍在调查之中,但昨天,很多网友翻出发生于1994年、尚未结案的清华大学“铊中毒案”,并将两案联系到一起。虽然二者有不少类似之处,但在警方最终作出最后结论前,先入为主的判断都难免失之偏颇。

  “现在事情真相和嫌疑人成长经历不清楚,只能推测。”昨天,心理医生何日辉称,“首先要对嫌疑人进行精神鉴定,理论上有被害妄想或命令性幻听支配下投毒杀人的可能,这属于精神病范畴;如果排除之,嫌疑人可能有反社会性、冲动性或偏执性人格障碍等;如果再排除,也有其他精神障碍伴发人格改变可能,但他肯定有心理障碍。”

  小微博,大能量。记者发现,在媒体官方微博和知情人士“自媒体”的合力下,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进入“直播模式”。“事态的演化就是一个‘拼图’的过程,各种相关信息的汇集,让网友很快就能较为清晰地了解事件全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4月1日,黄洋因身体不适被送医,上海警方11日便通报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被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并在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对此,一些网友质疑,为何复旦大学直到15日晚才正式公开信息?

  一位来自江苏公安部门的刑侦人员对记者表示,警方对危险物的检验、嫌疑犯的认定等都很慎重,而校方考虑到社会不良影响等因素,选择适当时机公开相关信息也很正常。沈阳认为,在15日发布信息之前,相关传闻也并未大范围扩散,因此这次发布还是及时的。此举有利于避免流言、恐慌情绪产生。毕竟,谣言止于公开。(记者 高伟 王娣)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