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还“宅童”幸福快乐的童年

2013年06月04日 10:57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31日,新京报联合网络媒体,结合当今孩子缺乏兄弟姐妹、生活圈子狭窄、户外活动少等特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3小时。

  “宅童”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独生子女时代,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同时对外面的世界不放心,怕孩子到外面玩出事,而社会上又缺少托管机构,无暇照顾孩子,只得让孩子在放假、放学期间长时间呆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再加上,随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普及,多数儿童逐渐迷上了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长时间泡在网上,有的孩子甚至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他们和80后、90后的成年宅男、宅女一样,成为宅族成员——“宅童”。

  “宅童”长时间呆在家里,不经常与外人面对面地交流接触,对其健康成长很不利,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宅童”很少参加户外活动,长时间坐在电脑桌前,很容易患上脊椎病、近视等疾病,时间一长,很难得到有效纠正;另一方面,从精神健康方面说,“宅童”长时间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网络构造的虚拟社会中,不与真实的外界接触,会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和认识真实社会的能力下降,导致其产生抑郁倾向和自私、自闭心理,性格、心态扭曲,不容易形成友善、互助、谦让等优良品质,不善于冷静、理性地处理与他人的冲突,不利于他们以后健康成长和顺利融入社会,这才是最难解决、最应当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比如,一些独生子女走上社会后,极不合群,一不高兴就“炒老板”,从不反思自身的问题,成了“啃老族”,其原因其实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换言之,要保障“宅童”健康成长,还“宅童”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解救“宅童”刻不容缓,应尽快让“宅童”破“宅”而出。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在家庭方面,年轻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可谓第一责任人。他们可以争取多花点时间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尤其是吃过晚饭后、周末放假期间,尽可能多带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交流、玩耍,或者去自己所在城市的休闲公园玩耍。同时,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努力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对社区来说,可以以社区、小区为单位,经常性组织本社区、本小区的孩子开展一些联谊活动,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接触——孩子和孩子在一起能充分发挥天性,共同促进成长。政府部门也应当完善社区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牵头组建托管机构,让孩子们在假期和放学之后有一个好去处,而不是只能呆在家中。只要孩子们玩伴多,兴趣爱好多,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多,对电脑、手机的依赖性就会大大降低,就不爱“宅”在家中了。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