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育部副部长: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帮毕业生就业

2013年06月06日 18:3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013年应届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形势严峻。当前正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刺阶段,也是推进就业工作的攻坚阶段。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的端口,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四项措施应对严峻就业形势

  问:如何应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杜玉波: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应对,采取四项具体措施:一是召开多次会议,及早部署,督促各地各校全力做好工作。二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拓宽渠道、扶持创业、困难帮扶、征集入伍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是及时根据形势变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多场大型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各地各高校为2013届毕业生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和网络招聘活动约1.4万场,比去年同期增加1千余场。四是强化就业创业服务,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同时,规范用人招聘行为,坚决反对就业歧视现象。应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的积极推动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更加务实,就业的区域和岗位选择更加多元化,到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就业逐渐增多,选择到基层创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利好因素。

  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问: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

  杜玉波: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名毕业生的成长发展,也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我们必须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截至5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举办的大型网络招聘活动,已吸引15万余家用人单位参与,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数114万余个。我们正在联合有关部门紧锣密鼓地筹办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行业、服务外包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大型招聘会以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夏季联合招聘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合招聘周等大型招聘活动。同时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服务衔接。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政策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以及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从而在离校后能够尽快实现就业。

  强化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

  问:对一些就业困难群体采取哪些帮扶措施?

  杜玉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大学生等群体,在就业竞争中面临困难相对较多,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我们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发放求职补贴。国办发35号文件提出,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目前,我们已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具体实施的配套文件,将尽快将这笔资金发放到毕业生手中。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二是重点推荐。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困难群体毕业生数据库,对他们实行重点服务、重点推荐,开展“一对一”咨询,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岗位信息。三是举办专场招聘。支持高校广开就业渠道,面向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大学生举办有针对性的专场招聘会,帮助他们打开就业创业成才之门。四是鼓励兜底就业。目前,有很多高校实行了兜底就业的帮扶措施,还有的高校组织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计划。

  下大力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问:如何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促高校学科调整?

  杜玉波:当前一些学科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高校社会需求少、就业困难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规模。高校设置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而在强。去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超前部署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在本科教学中重点支持1500个专业点开展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扩大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今后我们要下决心、下大力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进一步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2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部分特殊专业外,实行减招,直至停招。(记者吴晶、王茜)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