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元化应对最难就业季

2013年06月19日 09:2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就业难是周期性的现象,要抵消其影响,需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不能只将它看成是孩子们的事,与己无关,不抱怨,不推诿,不指责,共同应对,方能共渡难关。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史上最难就业季”亟待解决方案。

  事实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现象,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也存在。

  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统计表明,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5%,计划2020年达到40%,即使如此,与美国的65%至70%还有相当差距。

  从调查结果看,我国GDP每提高1%,便会增加80万个就业机会,加上劳动力退休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应有相当的空间。但问题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三大集中:首先,择业地区集中,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大城市;其次,职业类型集中,毕业生偏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基本只考虑白领职位;第三,专业集中,普遍缺乏职业技能。

  中国经济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中心的趋势,大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好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已无法匹配毕业生们相对集中的就业诉求,加之大学毕业们心理工资价位高于普通求职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

  要改变这个局面,只有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寻找解决方案。

  对大学生们而言,应明白这样的道理:找工作不只是找个稳定的饭碗,而是找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从而确立自我的价值,而社会服务的样式是开放、多元的。在传统观念中,职业与社会地位、个体尊严息息相关,而现代人应突破这个误区。

  对管理者而言,要积极探索分流之道,寻找缓冲机制,主动帮助毕业生们看到多元选择的积极成果。比如为大学生创业、回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优先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培训等。

  对各院校而言,应致力于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使毕业生们掌握在多元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在鼓励两句之外,还要有实际的举措,至少要尽可能为学生们实习、试用提供方便,不乱占用他们的时间。

  就业难是周期性的现象,要抵消其影响,需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各方就要群策群力,不能只将它看成是孩子们的事,与己无关,不抱怨,不推诿,不指责,共同应对,方能共渡难关。蔡辉

【编辑:王浩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