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村里富了孩子却越来越厌学 农村教育短板亟须补齐(2)

2013年06月21日 09:3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村民富起来了,学生却越来越难管

  白露塘学校副校长胡志宏也向笔者大倒苦水:“自从上世纪90年代郴州有色金属出口加工区成立以来,周边农村的村民仿佛在不经意间就成了百万富翁。一栋栋漂亮的新房子拔地而起,村民们凭着卖土地的收入和出租房子的收入过上了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大多数妇女不是成天坐在家里打牌、搓麻将,就是跳舞、买彩票,男人们在附近工厂打工。一些家长素质高的、有远见的,则想办法纷纷将孩子送到城区的好学校读书;一些文化程度低、只见眼前利益的,就将孩子读完初中作为自己的义务,一般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导致我们学校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差,学生越来越难管。”

  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门”,素有“有色金属之都”、“煤炭之乡”和“温泉之乡”的美称。由于与广东省毗邻,再加上湖南人有“吃得苦、霸得蛮、懒得烦”的特性,丰富的矿产资源造就一大批勇于“霸蛮”的富翁。这些矿老板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仅靠一点冒险精神一夜暴富;一些打工者在广州、深圳等地靠搞装修、开的士也迅速地发家致富。每到节假日,这些在沿海城市成为老板的人,都开着小轿车衣锦还乡,这些老板的孩子在向人炫耀的同时,农村学生也觉得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亲照样能干大事。久而久之,农村人觉得“学习无用”。

  胡志宏向笔者分析起农村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如今当地生活条件好了,一点也不比城市差。孩子们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二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引发“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即使读完大学在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也要为生计而奔波,还不如好好地享受眼下的富裕生活;三是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仍赶不上城市,农村孩子从第一步就输在起跑线上,从开始就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以后也很难再产生兴趣;四是一些农村人仍迷信铁饭碗,不分配工作就觉得读书无用。孰不知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更好的竞争;五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使家长和学生看不到希望。再加上学校一些学科的枯燥无味,单一的授课模式,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真正使学生做到好知、乐知。

  农村教育“短板”亟须补齐

  笔者走访发现,与前几年信息闭塞相比,如今也有不少农村孩子脚踏实地,对自己的前途有着清醒的规划,一证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他们的选择更着重现实。

  去年7月份,笔者堂兄家的女儿张巧突然放弃读高三,决定去读高职院校,急得堂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连打了几个电话找笔者劝张巧。她的反应倒很平静:“凭我这样的成绩,明年高考顶多能考上个‘二本’或‘三本’。看到父母每天这么辛苦地为我们操劳,我实在是过意不去!再说读完四年大学,至少得花七八万元,到头来还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还不如现在去读高职学院,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今后就业还容易些。”听了张巧的回答,笔者当时深深佩服这个孩子的理智选择。

  郴州市第一职中教师周岗有感于他的一些学生的现状,痛心地指出:“眼下,郊区一些农村学生,毕业后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家长们也觉得现在富了,孩子在家花不了多少钱,暂时不工作也没关系。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除了“读书无用论”抬头,笔者发现,农村教育水平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孩子的竞争力,降低了孩子读书的信心。不少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听、写、读、背、考”的五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教学的需要,也加重了师生负担。不少学校经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和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投影片、图书、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基本上难开展新课改实验活动。

  笔者走访了几位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老教师,他们认为,教育要因地制宜,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应该面向农村,创办农村特色教育,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题的课程。将课改融入教学,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观察农村生活和周边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环境。此外,加大经费投入应该是当前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厌学潮流在冲击着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人们期盼这种现象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