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毕业季30年变迁:当代同学情变淡 没时间伤感

2013年06月24日 11:4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长春6月24日专电 (毕业季·文化访谈录)题:高校毕业季三十年变迁: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离

  校园越搬越远,校园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外的诱惑与压力越来越大。寝室楼下打包的行李、小饭馆里无休的宿醉、车站月台不舍的拥抱。年年相似又不同的六月骄阳,毕业季的笑靥和泪水,哪一年是你埋藏心底的成长,不忍回顾的青春?

  1990年:舞会和纪念册凝聚离愁

  1990年代的毕业季,是初夏黄昏的吉他和舞会;1990年代的离别,是没有手机、没有高铁的再见。

  “当年毕业的时候,毕业晚会和毕业舞会是重头戏。在学校的小广场,每年毕业季,一些‘著名’的校园歌手就会举办‘告别演出’。伴着夜幕开始,特别火爆,我们会提前一两个钟头去广场占座位。”谈起毕业的回忆,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吉林大学的朱静首先想起的是夏日黄昏的等候。

  “记得一位歌手唱苏芮的《是否》,唱到一半就哽咽住,我们做观众的也都哭作一团。对集体的情感和毕业离别的伤感,“70后”大学生当仁不让。

  今年39岁的王伟成是吉林省一所高校教师,1993年,他考入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在王伟成1997年拍摄的毕业照里,所有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列队站在教学楼前,老师和校领导坐在学生的前排,没有人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人有出位的动作。当时,只有博士生毕业才能穿学位服拍照,所以王伟成和他的同学们都穿着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留下在校园最后的合影。

  在没有手机、没有微博、没有朋友圈的二三十年前,毕业纪念册是毕业生们最为珍贵的“念想儿”。在长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勋说:“我1999年毕业时,学校发了统一的毕业纪念册。我们就将各自的纪念册在走廊里一字排开,谁有空就去写,总会看到有人边写边哭。十六开的本子,每个人都要写两三页才行。因为觉得毕业了,相聚也难了。”

  2000年:毕业旅行和网络记载不舍

  2000年代的毕业季,是穿着班服的聚餐和集体旅行;2000年代的离别,网络成为宣泄离殇的阵地。

  “当年,如果校园里开始出现成群结队穿着一样T恤的男生女生,那就意味着毕业季又来到了。”供职于媒体的王薇是吉林大学2002级的学生,回忆起毕业,她说,“每个班都会精心设计班服,穿着它去聚餐、去KTV、去拍合影,原本不是很熟的同学在最后吃饭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可爱,特别不舍。”

  进入2000年,物质慢慢丰富起来,集体毕业旅行开始流行。“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去了吉林省内的三角龙湾,大家爬山、漂流、合影。夜里我们还点起了篝火,所有人围着火堆跳啊跳,有喝醉的同学追着大家拥抱,每个人都特别开心。”在2006年毕业的刘佳宁看来,这些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工作前最后的无忧无虑”。

  对于2005年入学的王妙仁来说,网络成为毕业宣泄离殇的阵地。毕业季时,校园BBS、ChinaRen校友录、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几乎处于刷屏的状态,满是合影和伤感的文字。那时候,王妙仁将大学四年所写的日志、上传的相册通通回顾了一遍。那里,承载着他的多少青春与梦想。

  2010年:同学情变淡,新生活说走就走

  2010年代的毕业季,是想到就出发的旅行;2010年代的离别,是没有时间伤感、需要马上投入的新生活。

  5月末,吉林大学商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童庆攀临时起意,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状态:“说走就走,率性人生!毕业前,我们一起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状态发布后,来自吉林大学不同学院、不同校区的应届毕业生闫鹏、郭兵兵、隋佳佳等5人迅速响应,他们踏上了4天的漠河之旅。

  在2010年代,毕业旅行的意义在于“接触不一样的人,感悟不一样的人生”。

  同窗情是人生长河中最为宝贵的情感之一,值得珍惜留恋。但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马成龙看来,这种情感在如今的毕业生中间变得黯淡了许多。“同学间的感情不像从前那么亲了,学院组织毕业聚餐,响应者寥寥无几。‘和他们又不熟’的拒绝理由有些让人失望。”马成龙说。

  高校扩招以来,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面临比以往沉重许多的就业和生活压力。城市里越建越高的摩天楼,街道上接踵摩肩的机动车,霸道地挤压着年轻人的呼吸空间。

  七月流火未至,职场生活未知,汗水也许的确比泪水更适合这一个毕业季。他们说:“新的生活已经开始,哪有时间伤感。”(新华社记者 姚湜 高楠)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