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招生“女神”牌是花拳绣腿?

2013年07月03日 10:3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人大官网主页刊登的美女毕业生照片

  一年一度的招生“大战”又拉开帷幕,平时里“端庄”的高等学府们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各出奇招。6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主页刊登了一张单人美女毕业生图片,被同学们奉为“人大女神”,引发强烈关注,一度还导致了人大主页无法正常访问。还有不少网友自制“招生广告”,大多数也都打“美女牌”,与“人大女神”照一较高低。当大学抢生源的“必杀器”纷纷亮相,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

  旁观者说

  外企人力资源总监 陈澍

  高校“非常规”招生

  提高了学生的福利

  今年的高考招生特别热闹,有女神、有空调,眼花缭乱。那么,高校的“非常规”做法,合理吗?我觉得,这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

  首先,高校对学生的争夺是为了自身的竞争力。任何学校的综合实力之所以强,不仅在于文化传统、师资力量,也在于生源。很多知名高校吸纳了众多的高考高分考生,很难想象如果一所知名学府,长期招收的都是后10%的学生,还能保持前10%的排名。当各种招生“必杀器”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源争夺的背后,暗含的是学校长期竞争力的利益诉求——这,才是各大高校最大的利益驱动。

  其次,高校对生源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福利。各大高校对高素质考生的争夺,对提高考生的福利有帮助,比如,各高校加大了对自身的宣传,有利于考生更了解所报考的学校;又比如,学校为了吸引考生,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电话、空调等。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高校对学生的争夺中所运用的一些方式,乃至教育投入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各大高校对生源的争夺,是否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今天,表面上看起来是拿美女、空调来吸引考生,未来是否会有宣传不当,我们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未来需要更加完善的立法,让各大高校在生源争夺战中有章可循。

  第二,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抬头与天价教育很不和谐地同时出现。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是我们仍有一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而另一方面,大城市中一些名牌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天价的收费让一些不愿意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掏了腰包,但即使是名校的硕士毕业,如果留在北上广,高高在上、远超购买力的房价,让莘莘学子们伤透了神。面粉比面包贵,这种情况能长期持续吗?

  第三,未来对生源的争夺可能会更加激烈,考生的话语权将变强。即使没有制度的变革,这种趋势也不可逆转。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接近700万,而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很有可能出现高校对考生更加激烈的争夺。或许,明年我们就可能会看到,为了争取生源,更多的招生“必杀器”将出现,面对可能出现趋势反转的考生和学校对比,我们的高校做好准备了吗?

  亲历者说

  南京大学在校研究生 王文丹

  男女生比例

  也会成择校因素

  招生中的美女牌可能对高考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最后的真正选择可能作用不大。比如当年“奶茶妹妹”去了清华,我们南京大学就有同学感慨地说,当年怎么没有考好一点。不过,他们虽然表达这个观点,这也并不代表他们一定会这么去做。

  现在回过头来看,3年高中生活的学习基本上就是一个应试教育,国内的高考生可以说很多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的,他们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可能是来自父母、亲友的意愿,自己的想法则比较少。

  我当年报考的时候,首先选定了几个我的分数能上的、我又比较喜欢的学校进行了重点了解,我记得我当时一直给南京大学在我们当地招生的老师打电话,打了很多次,终于打通了,那个老师态度很好,他会给我很中肯、有用的建议。比如,第一次的时候,他告诉我,以我的分数要上热门的金融专业可能比较难,于是他给了我几个专业做选择。后来,我再打电话,这个老师又告诉我,有一个分数很高的考生本来是报考金融专业的,但后来他改变了计划,这样以我的分数也可以报了,这个老师的建议给了我很安心的感觉。因为这个老师,我当时对南京大学的印象也很不错。

  不过,现在的考生有更多可以了解学校的渠道,比如前几天,有一位今年高考生的姐姐就在QQ群里替她妹妹问,是报上海财大好呢还是报上海交大好,于是大家就会建议她,虽然上海财大各方面的条件很不错,但是上海交大的男生更多呀,对于女生来说,可能选择上海交大会更好一些,所以实际上,学校的男女生比例也会被现在的学生所考虑。

  除此之外,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的排名以及它所在的城市、是否有和外校交换学习的机会等等,基本上是我们选择高校必定考虑的几个因素。

  招生者说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 丁光宏

  招生不是销售买卖,不是相互攻讦

  对大学而言,人才是基础,是最渴望的资源。无论一所大学有多少经费、多少院系、多少教授,没有好的生源,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米”与“炊”之间还得要看是否合适。大学招生最要紧地是招到适合自己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复旦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有国际视野,将来能够成为各行业领袖与领军者的人才。无论是前段时间的自主招生,还是现在的高招工作,复旦的老师们都努力地与学生见面。双方有对话才有了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理念,让学生选择成为何种人。

  对中学而言,升学指标是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大学的角度,我们非常理解中学校长和教师的压力。但是单纯地为了应试和分数的中学教育,毕竟不是“长流之水”。即便学生在这种高压下考上了大学,也往往后劲不足,学校和社会收获的都是“揠苗助长”的苦果。我们希望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使中学不要再为“挤”出学生的成绩而疲于奔命。复旦通过以综合评价为标准的自主招生,以及现在淡化文理的大类招生,都是为了从全面综合发展的角度选拔学生,更是要以此引导中学教育。

  对学生而言,选择高校和专业不是为了一时的风光或者四年的闲适,而是为人生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规划。高校与专业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而绝大多数的学生以及家长现在都缺乏这方面的思考,都急于拥挤至某些热门专业,一时间让这些专业的分数如楼价般飞涨,使得真正想上这些专业、适合读这个课程的学生难以考上,而更高分的考生进校后才发现这不是之前从字面上所想的情况,以至于苦于应付课程。学生要了解一所大学应该尽可能地与大学老师联系。关于一个学校的基本数据,有多少人、多少学科、多少博导院士之类,网上都很容易查到,但对于这所大学的人、大学的精神,只有接触之后才能感受到,而那些网上的各种流言蜚语、道听途说,更是要与我们的老师相谈后才能真正地去伪存真,不被流言所蔽。复旦招生组的老师们并不仅仅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到处奔波,我们深深地觉得,我们有义务告诉广大考生如何选择学校与专业,如何规划人生与事业,更广阔的世界是何种模样。

  对社会而言,大学是“正能量”的重要引导力。在物质追求与实用主义越来越强盛的今天,我们忘却了很多传统中优良的、引导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需求,大家陷于浮躁与虚无之中。古人说读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不要求所有人都如古代知识分子一般去抗衡流俗的力量,但我们确实在以微薄之力来抗衡这个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情绪。招生不是花拳绣腿,不是才艺展示,不是销售买卖,不是相互攻讦。我们努力工作和奋斗的正是让复旦招生的“星星之火”,为教育为未来点起“燎原”之势!

  专家视点

  教育专家 熊丙奇

  耍尽招生手腕 抢来“招生政绩”

  即使是打出“美女学姐”的招牌,也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各个高校自己很个性的行为,然而,现在却显得不正常,引发了热议。还有,教育部去年就发布了招生十大禁令,严禁高校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等等,但有些高校却一再违反规定,在我看来,这都暴露出了当前计划录取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需求的矛盾。

  其实,在发达国家,大学以奖学金吸引生源很正常。但是,国外大学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一名考生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大学独立录取,考生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结合大学的教育质量、录取专业、提供的教育服务(包括奖学金)进行选择。而我国大学在录取过程中,相对缺乏自主权,学校只能被动接收学生的档案,录取结束前,学校根本不知道录取分数线会是多少。因此,学校是不可能做出“预录取承诺”和高额奖学金承诺的,即便“承诺”,也很可能难以兑现。

  鉴于此,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禁令,这是符合当前高考录取制度的。可是,作为独立办学的大学,有必要拥有招生自主权,选择符合本校标准的学生。制度规定不能“作为”,但学校却想“有所作为”,有令不遵也就难以避免。

  当然,在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下,就是学校想抢优秀生源,抢来的也是“招生政绩”。因为所有高校都只能用分数这单一的标准选拔学生,于是,各高校在各地的录取分数线,被认为是体现这所学校的地位和受学生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大学之所以不惜违规,用“预录取”等手段吸引学生报考,目的还是想提高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

  不难看到,与国外大学把录取通知书发给考生、让考生知道本校提供多少奖学金,再让他自主选择不同的是,我国高校是以录取手段、录取优惠以及空头承诺来“抢生源”,这体现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只能从中看到学校的招生手腕。更重要的是,重视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大学,把学生招进大学之后,却往往忽视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是存在于我国不少高校中的普遍问题。

  在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框架下,要调和录取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的矛盾,空间并不太多。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比如,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实行数十年、基于统一测试的学校完全自主招生模式,给予大学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此,大学方有空间招收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方能重视教育质量、教育服务,以过硬的教育质量、优质的教育服务,吸引学生报考。文/记者周裕妩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