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宁市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工作9月底完成

2013年09月25日 16:06 来源:南宁日报 参与互动(0)

  ●电子学籍号“一人一号”,编码全国唯一,终身使用,伴随学生小学到高中的就学过程

  ●每名学生的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只采集一次,禁止随意修改学籍信息

  ●学生学籍网络管理系统与公安部门户籍系统对接,未满6周岁,系统将不予小学注册

  ●系统还将用于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校车系统

  自9月1日我国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以来,广西中小学生电子学籍工作已在自治区教育厅要求下稳步推进。9月24日,我市开展南宁市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培训会,对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录入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并要求各直属中小学校在9月30日前完成对在校中小学生信息采集录入,建成学籍数据库的工作。

  什么是电子学籍管理?

  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我国推行了电子学籍管理,即每个中小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学籍号,电子学籍实行“一人一号”,编码全国唯一,终身使用,伴随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就学过程。推行电子学籍管理后,不仅有利学生在学校的管理,而且学生转学将更加方便,有望实现“网上转学”。

  与以往的学籍管理分时段不同,《办法》规定了新生入学一个月之内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确定“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跟公安部的身份证系统对接,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

  据了解,南宁中小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约有69.9万人,目前,正在做非毕业班学生数据的录入工作,其中小学录入了39.67万人,初中约14万人,高中5.2万人。截至24日,南宁市还有14个学校没有上传数据,仍是0学籍。

  学生信息如何采集?

  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分为市级学籍管理系统与全国学籍管理系统。培训会上强调,学校在进行学籍管理工作时,应以市级学籍管理、主体信息为先,全国学籍管理、特别个案为后,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籍信息在规定时间内上传。数据库建立后,还需检查系统人数与在校人数是否匹配,确认在校生中随迁子女人数等问题。

  据悉,每名学生的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将只采集一次,主要在学前教育入园或小学一年级入学时采集,学生在进入更高年级或更高教育阶段时,其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均采用第一次采集的数据信息。此外,采集工作还采取家长签字、修改留痕等技术手段,实现逐级核查、永久追踪,从技术上防止随意修改学生学籍信息。

  需要采集哪些信息?

  据了解,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享受资助信息等。

  学生学籍信息录入后,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仍需进行学籍跟进,尤其是对问题学籍、异动学籍(即转学、休学、复学)的管理,防止学籍查重现象,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真实准确。

  新政带来哪些改变?

  “建立学生学籍数据库是有利的,它可以让我更方便地查找学生信息,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学生。”来自南宁外国语学校的粟老师说道。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利,对于学生入学教育方面也有了新变化。

  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满6周岁方可上小学,但事实上,许多家长在孩子未满6周岁时,就送孩子上小学。实行学籍“一人一号”后或将让未满6周岁的学生无法上小学。也就是说,所有新生入学要到学生学籍网络管理系统注册,该系统与公安部门户籍系统对接,如果小孩年龄未到,系统将不予注册。

  此外,学籍系统还将用于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校车系统。学籍系统一期将建设核心学籍管理和营养餐管理功能,有关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一个孩子某天有没有吃到国家补助的“营养餐”,当天吃的是什么?学籍系统二期还将加入校车管理等功能,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教育部门可以清楚地知道具体学校的具体学生通过什么交通工具上下学。

  过去,传统学籍转接模式需要家长在两地往返奔波办理转学手续,学籍转接效率低、成本高。拥有唯一学籍号和学籍档案后,学生转学将更加方便,有望实现“网上转学”。

  在电子学籍系统环境下,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他流程均可通过网络办理。同时,《办法》规定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编辑:张海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