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家庭式教育受偏爱 专家称应给孩子更多受选择

2013年09月26日 09:45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南昌一家私塾内的上课情景。记者张雪摄

  南昌的这个9月,和普通中小学一起开学的,有一家刚刚成立的只有两个学生的家庭式学校,一家已成立4年有8个学龄儿童就读的私塾。同时,还有两家类似的学校正在酝酿当中。

  面对新的开学季,一些家长开始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考: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孩子——是按部就班送去学校,还是在家上学培养孩子独立人格?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数日前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估算,当前国内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者约为2000人。

  7岁上初一,13岁高分考入北京名牌大学,即便是万分之一的个例,似乎也让一些家长找到了方向。“在家上学”,未必是理想中的“桃花源”。但少数家长的这个选择,至少让教育改革者思量:孩子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嘉宾:叶存洪 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胡望星 南昌五中校长

  王烁哲 南昌某私塾创办人

  胡义龙 南昌市进贤二中老师

  小肖(化名) 南昌某高校老师 、家庭式教育实践者

  余素铭 南昌某私塾学生、家庭式教育实践者

  主持人:记者 张雪

 

  13岁考进名牌大学

  家庭式教育是成才的捷径?

  (画外音):今年北京邮电大学新生报到时,一个背着大书包的小男生受到关注。他叫胡鼎昌,生于2000年,南昌人。一时间,“神童”的故事引起大家的好奇。他说自己父亲就是老师,小学的基础课程都是父亲在家里教的。

  前有郑渊洁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后有一大批家长放弃工作,全职在家培养孩子的诸多案例,现在13岁孩子考入名牌大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似乎印证了家庭式教育有其优势。

  家庭式教育真的是成才捷径吗?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胡鼎昌的父亲胡义龙。“孩子的情况比较特殊,没有可复制性。”是这位父亲强调的话。

  胡义龙:因为我本身是老师,所以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尝试教他一些知识,那时候我在农村小学教书,常带他去课堂,发现他接受能力比较强,尤其高兴时,学起东西来很快。7岁时,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小学学习,直接进了初一。去年,他读高二,尝试参加高考,考了570多分。今年,他再次参加高考,成绩还不错,考了620分。

  说实话,我并没有刻意让他回避小学的课堂教育,其实他一直生活在学校的环境当中。我不觉得孩子是神童,只能说他头脑比较灵活,学东西快。加上因为他年纪小,无论在家还是后来在学校读书,大家都没有给他压力,他可以不做作业,不高兴时可以不听课,这种宽松的环境让他学得更轻松。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没有可复制性,其他家长没有必要借鉴。

  叶存洪: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一些低龄高分考生,大家往往把他们和家庭式教育对应起来,觉得家庭式教育是一条成才捷径。但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简单复制不可取。我认为,很多家长是功利心作祟,认为早点高考就赢在起跑线上,“在家上学”更多的是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读书。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思考,教育是否应该考虑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现在的义务教育主要还是普惠教育,顾及的是绝大多数孩子的接受能力。部分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强,我们应该容许他们压缩学习时间,比如跳级,对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孩子,容许他们留级,但这些执行起来非常难。

  家庭式教育针对性强

  没有同学,小伙伴们在哪里?

  (画外音):“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是目前最热的流行语,但是在家上学的孩子对此可能无法体会,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接触的只有父母。已参加工作的小肖,作为一个家庭式教育的实践者,却对这种教育方式持否定态度。她说,因为长期在单一的家庭环境成长,她一度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小肖:我的小学和初中几乎都是在家完成的,学校偶尔去一次,参加考试或必须做的事情。平日接触最多的就是家人,身边几乎没有伙伴,现在回想,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因为我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踢毽子,跳皮筋的快乐经历。进入大学后,我很不适应,他们说的很多有趣的事我都没有经历,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和改变,我觉得这种过程对孩子来说很残酷。我表弟也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后来就完全不能适应社会。我有一个同事,停薪留职给孩子当老师,孩子14岁就考上武汉一所大学,起初大家都很高兴,但很快孩子就因为适应不了退学,她后来生了第二个孩子,两岁时就送幼儿园,她说再不能让孩子独自长大。

  叶存洪: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对孩子成长有特殊要求的家长,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到学校去,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寻找伙伴。在家上学,人为割断了孩子和同伴之间的联系,为孩子与他人互动、与世界互动设置了障碍,这不利于孩子今后走向社会。

  胡望星:现在的社会是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分出优劣,但如果孩子长期在独立的环境中,没有对比,他就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也不会因为压力产生向上的动力。

  弃“批量生产” 选“个性发展”

  家庭式教育如何面对偏科?

  (画外音):一名小学家长在自己的博客里发出了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质疑,其中之一是学校教育的批量生产。

  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是否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对坚持家庭式教育的家长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他们让孩子不去学校的原因。选择个性发展,家庭式教育是否也有问题需要面对?如果参照学籍,11岁的余素铭目前应该读小学六年级,明年就该读中学了。对是否按这条路走下去,余素铭的家长出现了分歧。而余素铭坦言,不想回学校学习,因为她不喜欢数学。小肖也说因为偏科,她后来花了很大精力去弥补。

  余素铭:小学一到三年级,我都在南昌某知名小学读书,之后妈妈为我在深圳找了一家以国学为主的私塾,我就到深圳去学了半年,后来发现南昌也有类似私塾,我就回了南昌,在现在的私塾里学习一年半了。以前在学校读书时,我成绩中等,因为我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偏科比较厉害。现在这家私塾,日常课程安排里,没有数学课。一到三年级的数学集中到暑假完成。我觉得自己学得很快乐。

  王烁哲:我的学校以国学为主,每天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数学在平常的课程里没有涉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年暑假聘请老师集中教授数学。现在私塾内的孩子还没有涉及初中课程,但我想如果他们还想继续在这里读书,数理化课程还是需要补上。

  小肖:我外公外婆都是大学教授,家里有很多书,他们教我知识点,更多的时候我自己看书,我语文特别好,尤其是古文。但理科成绩就差,以至于高考前,我几乎都是在复习数理化。我认为,家庭式教育当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你最终要回到体制内来,就必须解决偏科的问题。

  胡望星:据了解,在家上学的家庭都是一些高知家庭,父母本身文化程度很高。尽管如此,父母的教授毕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全面,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接触更全面的知识。

  逃离还是回归,是一个问题

  给在家上学一个有风险的“赞”

  (画外音):记者在临近放学时来到南昌这家以国学为主的私塾,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当天最后一节课,孩子们站成两排,先是蹲着马步打拳,正当记者以为在上体育课,他们唱起歌来,当记者以为是音乐课时,他们又开始背诵起古文……王老师告诉我,他们是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在复习一天的功课。

  王烁哲:这家私塾成立于2007年,主要目的是推广国学,成立全日制小学班是回应家长的要求,眼下班上有8个孩子。家庭式教育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但我觉得两者是相融合的。“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国学中更多的是教授做人的道理,我们通过让孩子们学习古文,构建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这里不考试,主要靠他们自学和领悟。

  现在在家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也有很多类似的机构,像我们是以国学为主,也有很多引进国外教学理念的机构,不过我认为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

  胡望星:对在家上学的孩子来说,除了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按照《义务教育法》,所有私塾都是黑户,而“在家上学”也是合理的“违法”。这些孩子的学籍还是必须去正规学校办理。据我了解,很多孩子现在每学期要去学校报到,以达到保留学籍的目的。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孩子们最终还是要面对,最后还是必须回到体制内,通过全面学习考取高分。

  我认为,学校教育固然有缺点,家庭教育有优点,但两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家长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去合理安排。此外,社会教育显得更重要,家长们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叶存洪:当下家庭式教育并不成熟,贸然加入这个行列,很可能会是一次冒险。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在家上学”模式之所以受到关注,说明现行体制内的单一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更是在倒逼现行教育进行改革。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社会应该给孩子接受教育多几种选择。

【编辑:白琥】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