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助学金分配方式各异:演讲“比穷” 投票普遍

2013年10月20日 09: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助学金本来是国家用来帮助高校在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但是近日有媒体却曝出,国内某高校学生申请助学金,得上台演讲“比穷”,引发争议。

  俗话说“斗富比的是腰粗,比输了也不丢人,可比穷永远比的是气短。贫穷虽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但要说自己有多穷总不是件荣耀的事。演讲“比穷”是否违背了“助学”的本意呢?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我国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在河南的个别高校对于这种评选方式,一些大学辅导员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

  张华是河南郑州市一所高校的大一新生,他没想到自己和班里其他贫困生申请助学金的名单,这两天居然贴在了学院办公室的公告栏里。他告诉记者,学校里很多学院都是这样。

  张华:他还要公示,贴出来哪个同学贫困,贴出来那个名单,都是这样好多。

  焦作大学09级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张明(化名)也告诉记者,每年开学不久,学校会让每个学院确定获取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名额。他所在的班级,除要求出具三级(村、乡、县)贫困证明及申请书外,还要举行班会,让申请的同学轮流上台演讲。

  张明:说说家庭情况,让下面学生投票,都是这样选出来的。这种方式都不太接受。我们班有单亲家庭的,说着说着都哭了。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有关文件对助学金申领者的要求,规定很模糊,各高校很难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每个学院甚至每个班级,都存在不同的评定方式。有的学校是由班级选出评定小组,由小组投票决定;有的是大一需要上台演讲,再看以后的表现。

  大学辅导员张帆透露,助学金名额分配很难避免主观性,即使申请的学生递上来的贫困证明也不一定都是真的。

  张帆:系里边有的会做一些小动作,有些材料是可以做出来的。贫穷没有特定的标准。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就很低很低,有的高校贫困生就非常多。

  记者了解到,国家设立助学金政策,是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1500-4000元的范围内确定,分为2-3档。为体现公平,曾有学校要求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不能配带手机,甚至穿着打扮也有限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主要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由于名额有限,不少高校在分配助学金名额的时候,会和成绩挂钩,成绩太差的学生,即使家庭贫困,也不见得能领到助学金。

  河南大学学生王清政:比如我们班是50人,可能就有6个到7个那样。要排成绩,不是说你们家里穷,助学金就会给你的。

  在实际操作中,对贫困生的认定不仅要看成绩,有时候还要看学生的申请意愿,也有学生因“爱面子”而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金。大学辅导员张帆告诉记者,贫困认定难,学校也很头疼。

  张帆:都是进行一个民主评议的。必须向所有学生告知,怕有人提出来意见。牵扯到钱的问题,怕说三道四,到底是给谁,老师也挺犯难,指标的问题。

  据很多从事贫困生助学金评选工作多年的老师反映,评选怎样才能达到公正、公平,这的确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有些高校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如果助学金、奖学金都获得,一年获得的奖学金差不多能达到10000元。

  这么大额的奖学金,确实缓解了贫困生的就学压力,但也吸引了更多学生争相申请评选,矛盾也就更加突出。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关怀,奖学金的确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追求公平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在学生的尊严和隐私面前,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助学方式能让贫困学子摆脱“自证贫困”的窘境吗?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宋振也坦言,对贫困学生的评定,省里没有出台统一标准,而是将具体操作办法交给高校自行制定。

  宋振:助学金各个学校都有助学金评定管理办法,学生的认定也有学校的认定办法。具体的操作都在学校。也许有些学校做的不恰当。

  宋振还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媒体的报道,下一步他们会开展调研并逐步规范,但是如何对贫困学生认定,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宋振:因为各个地区经济条件不同,标准也不同。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但是怎样保障公平、公开或者公正,切入点很不好把握。

  教育心理专家陈思认为,贫困的标准虽然很难认定,但学校对贫困家庭的评估可以更人性化。学校应该派出工作组到学生家里家访,对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陈思:真正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是不愿意谈家庭贫困的状况,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真正说的很精彩,恰恰是生活并不怎么困难的。如果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是学校的一种行政不作为。学生是否贫困,不是由学生自己说的算的,要看他的实际情况。其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学校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去调查,贫困不贫困到村庄里一问就一清二楚。(记者李凡 河南台记者管昕)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