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院士造假背后还有多少秘密?

2014年01月03日 10:14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其顺利增选中科院院士的国产人工耳蜗发明专利,竟是简单“克隆”自国外样机。

  (新闻详见今日本报16版)

  一个在医学界、科学界都享有盛名的院士,被自己的学生举报学术造假,而且言之凿凿,确实让人大跌眼镜。这起因师徒反目,情感纠葛引发的“突发事件”令科学圈受到强烈震荡。

  王正敏院士最早被他的学生王宇澄举报,是在2012年,复旦大学对此启动调查并于去年8月形成了调查报告。报告认定其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王的解释是“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此外,王正敏编著或主编的《耳显微外科》等三本书中,在未取得国外著作版权的同意下,扫描使用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处理意见是:王正敏必须就编写专著中存在的学术不规范行为向原作者书面道歉,并就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的不实事求是向中国科学院作出说明。

  2013年11月16日,面对媒体的追问,复旦大学又回应称: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随着央视的介入,使王正敏顺利增选中科院院士的国产人工耳蜗发明专利受到质疑,院士造假事件被发酵。

  可面对这起科学界的巨大丑闻,很多方面选择了沉默。复旦大学调查报告尽管认定其论文“高度重复”,事后又称“未发现学术不端”,到底怎样才算学术不端呢?中科院对此事明明知情,但对此如何处理,是否取消其院士资格,至今没有明确说法。至于王正敏本人,更是对此事保持了缄默。

  事发之后,除了举报人,其余当事各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克制”和“低调”,这种突然间缺失了实事求是和科学精神的集体失语,让人感到十分忧虑。在一向严谨的科学圈,为何就不能正大光明地正视这个问题?回答公众诸多的未尽之问?

  比如,院士评选既然有其规范严格的遴选流程,为何对重复发表甚至连生活小品文章也被列入论文目录竟没有被发现?在院士评选中,难道存在“外行”评价“内行”的情况?

  比如,王正敏在圈内号称“东方一只耳”,他在这个领域的贡献也肯定不是吹嘘出来的,作为一线医生,一定要写那么多论文才能评院士吗?这个评价标准本身是否科学?

  再比如,学生举报老师,是出于学术正义还是因为关系恶化?很显然,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主要是因为“我帮他申请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导师不是“老师”,而是有利益纠葛的“老板”,这里面是不是还有见不得阳光的秘密?

  一项投入数千万元的发明专利为何能顺利通过层层验收,而不能发现问题?从专利到应用产品,有着多重复杂的流程,事关人的生命安全,为何这些环节被省去和忽略?最后买单的却是王正敏呢?

  这些疑问,当然不是为王正敏开脱,而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中国科学、学术领域以及高等院校存在的种种弊端。科学家缺乏科学精神,选择造假、模仿,为了自身荣誉和财富,丧失基本底线,这些都是横亘在科学领域的大山。

  此外,对科学家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对学术争端缺乏第三方调查机制,这些针对科学领域的制度设计问题同样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