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单靠《实施意见》难扫“小升初”乱象

2014年01月27日 08:55 来源:兰州晚报 参与互动(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小升初”制度,教育部26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详见今日A15版)。

  这些年来,“小升初”一直是个热点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方面热在划片和择校上;另一方面热在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无本地户籍人员子女入学难上。这中间的社会矛盾太多,如何做到制度上的公平合理,又如何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往往很难兼顾。

  那些没户籍没学上的,在为挤进初中校门大费周折,而有户籍有学上的,在划片和择校时,都费尽心机地想往名校挤。这两种现象年年轮番上演,热度从来没降,如果说是问题,问题的根本恐怕也不在什么样的划片方式上。“小升初”难,难就难在城里的学校太少,难就难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尽管按照政策要求,只要外来务工人员备齐四证,即户口本、劳务输出证、计划生育证和暂住证或租房合同,学校应该会接纳这些学生。但许多学校都无力接纳外地孩子,因为实在是学校的容积率有限,“仅本地孩子,就已经占满了班额”。

  教育部几乎每年都要下发文件重申“就近入学”、“阳光招生”等刚性原则,但你见过哪个原则真的“刚”了?这次公布的《实施意见》力图从多个方面完善“小升初”制度,可就算是解决了监督手段乏力、惩戒措施不足的问题,也铲除不了“小升初”乱象产生的土壤。只要上学名额少,入学学生多,只要各校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不管你出台什么样的意见和办法,为了择校就总有人试着去穿越和打破。

  城市急速扩张,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学校数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每每被一些“大项目”给挤占,这是最最基本的矛盾。公平问题可以交给《实施意见》,但基本保障还得靠加大教育投入和均衡教育资源。最起码,要根据城市扩张和人口变化的实际要求,科学布局和新建一些学校(无论公办,还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推进义务教育的公平施行。(蔡宁祯)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