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办理小升初:跨区回海淀 全家户口须在一起

2014年05月05日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昨日,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开始办理小升初跨区、跨省入学手续,将于今日下午结束申请工作,第一天的跨区报名现场火爆,西城区早上8点半正式办理前,就已有家长排起百米长队;海淀区办理大厅满场,不少家长都在疯狂打电话寻求帮助。虽然四个区同时启动报名工作,但办理流程和信息公开各有区别,西城区家长在材料审验后,拿到派位划片信息,但将于5月7日-8日填报意向;海淀区则在现场审验材料过后,直接填报大派位的意向学校顺序。

  昨天下午2点半,北青报记者到达海淀区考试中心,一楼的跨区入学办理大厅分出四块区域,分别是外区审核处、外省市审核处、材料领取处和特长生咨询处,此外中间还腾出一大片地方摆满桌椅,供家长填写材料。

  整个办理流程类似“营业厅”,家长一进门,就从门口领到了一份空表“外区学生”,要求填写学生姓名、教育ID号和户口、房产等信息,填完表后进入第一个办理环节“材料审核”,审核材料包括原学校提供的“回户口或家庭实际居住地所在区县入学申请表”、户口簿、房产证。根据海淀区的跨区要求,以户口作为回区依据的学生,要求爸妈和孩子的户口都必须在海淀区,且三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个户口簿上。这一严格的要求,令不少家长断了跨区入学的希望。

  “我和他爸爸在两个单位,户口不可能调到一起。”“那真的没办法,海淀历来规矩是这样,今年压力很大,必须卡这么严,说不定明年还限(户口)时间了”。现场工作人员为不少家长屡次解释“户口必须在一起”的原因,记者注意到不少家庭都是全家户口都在海淀区,但不在一个户口簿上,全都被拒。

  在户口和房产材料审核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发放“第二次派位意向信息登记表”,即发给家长一份其户口或住址所对应的派位学校名单,要求家长现场将这些学校按意向进行排序,最后上交。这一“当场填写”令不少家长措手不及,据多位家长反映他们也是当下才知道自己的对口学校,还不完全了解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少家长互相讨论哪个学校更好,哪个派位概率更大,还有家长“场外求助”,不停向家人和朋友求助。

  据海淀区初中入学日程安排,虽然现场要求家长填报大派位志愿,但大派位的录取次序在最后,将在特长生、推优、民办、寄宿之后,7月份才将进行大派位。

  相关新闻

  朝阳区小升初派位分两组进行

  昨日,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30日,朝阳区各小学及学区将在区教委为其划定的招生服务片内的住宅小区公示学校招生服务片和核对入学建档材料的要求,学校还将在学校的大门口张贴本校2014年招生服务片。

  对于如何分配学区片内学生,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适龄儿童填报就读意向学校统筹分配,当学校富余学位大于报名人数时,采取直接分配适龄儿童就读学校;当学校富余学位小于报名人数时,将以随机派位等方式统筹预分适龄儿童就读学校。

  同时,该负责人表示,2014年朝阳区初中入学随机派位分两组进行,第一组为全区范围内随机派位,所有在朝阳区参加初中入学登记的学生均可自愿申请参加。

  第二组为学区片内的随机派位。接收第一组随机派位学生的初中校是朝阳区所有具有招生资质的初中学校,接收第二组随机派位学生的初中学校是学区片内所有具有招生资质的初中学校。当学区片内初中学校学位数不够用时,将向周边学区辐射。

  海淀区规定特长生只能限报一类

  昨日,海淀区招生考试中心就小升初“特长生”的入学问题,挂出细则要求,明确特长生只能申报一个类别、原则上最多只能报名三所学校,小学公示名单后的特长项目不得更改等内容。今年海淀区特长生的测试时间安排在5月17日、18日两天。

  海淀区今年对特长生的招收流程严格规范,要求一个学生即使有多项特长,也只能选择办理一类特长推荐,若办理两项,则将同时取消两项特长生资格。根据市教委的招生工作要求,特长生招生学校需要对报名学生进行初审,合格者方能参加特长生专业测试,昨日海淀区也官方明确这一问题,表示未在招收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报名初审的学生,将不得参加特长生测试。

  此外,海淀区还要求小学在公示特长生的推荐名单后,学生被推荐的特长项目不可再更改,必须按照公示的结果进行而后的特长生录取工作。不少家长关心参加特长生测试的学校是否有所限制,海淀区建议每个学生参加测试的学校原则上不超过3所。

  今年特长生测试时间安排在5月17日、18日两天进行。(记者 林艳 安苏)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