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中生拿11个美国名校offer背后的导向

2014年05月12日 13:3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来自上海交大附中的高三女生汪雨星拿到了11个美国名校offer (英文中的 “录取通知”),其中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哥大这样的老牌名校。一时间,小汪收获“offer女神”的美誉。

  国家的发展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一个又一个优秀如小汪般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际名校的青睐,确实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每当像小汪这样的孩子因成为“offer王”就被很多人放大为“家长的英明”、“教育的成功”甚至是“教育事业的成绩”时,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隐约之中,某些社会价值导向依旧把自己固化在一个迷恋“哈佛、耶鲁们”的“围城”里。在这个“围城”里,充满了名校情结,也贯彻着一种简单的逻辑——“上名校”等于“成材”、等于“成功”。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答案显然是“并不尽然”。

  虽然如今国人对孩子考上世界名校早已不陌生,但从昔日的“哈佛女孩”到今日的“offer女神”,大家的关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们更多的还是在关注有没有可以复制的育儿模式、教育模式、成材模式;虽然大家也开始学会具体到每个案例要实事求是、分析甄别,知道有些个案无法复制,但我们终究还是太在意“成功”、太期待“可以复制”。以至于如今被讲得最大声的“成功故事”,好像总是相近、相通的;而每一个孩子之间的差异、个性、身与心是否都健康快乐,有多少孩子曾经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吃尽了各种本不应该吃的苦头,从未得到“offer”,却很难被诚实地记录下来、被认真讨论。

  何时我们不再如此迷恋世界名校?不再那么盲从于单一的成功标准和成材模式呢?又到了何时,我们会将精力和关注,放到真正要紧的事上,比如让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若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才有权利说,我们的教育是真正成功的。( 林曦)

【编辑:刘彦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