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珍惜身边每一个批评你的人

2014年07月10日 16:52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网上流行一封信,厦门大学副教授谢灵公开批评校长朱崇实就餐特权。朱崇实回应称,谢灵的说法不实。最新消息称,这封信是去年写的旧信,也不是谢灵发到网上的,早在2005年前后,谢灵就开始了质问、炮轰、举报之路,矛头指向同事和领导学术不端、生活作风等问题。(本报今日12版报道)

  这封信公开后,谢灵几乎得到了“一面倒”的肯定。有人讲,朱崇实在就餐中到底有没有特权,不能只听一面之词,种种对谢灵的热捧有着很多的情绪化成分。但要看到,舆论对谢灵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对批评的事实,而表现为对批评这一行为,特别是下属对领导批评行为的肯定。

  在读书人的心中,多少都有一点西南联大的情结。西南联大在那样的波谲云诡的岁月里表现出来的踽踽独行的背影,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永久的印记,始终为后人景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表现出来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这种大学精神濡染之下,相互之间的批评,对领导对权力的批评,既是司空见惯,也为各方接受。不得不讲的是,现在大学大门豪华了,围墙变高了,可批评的风气却日见淡薄,敢当面批评校长和同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今天,批评与自我批评再一次成为时代热词,并且日益散发出正能量作用。在人们看来,大学不仅同样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且应该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成为榜样。一方面,人们希望大学精神能够“满血复活”;另一方面,当前批评与自我批评已成主流,人们见到谢灵对朱崇实的公开批评,从情感上给予肯定,实在情理之中。

  或许,这样的公开批评会让当事人感到难堪,但换个角度,身边有批评的人,实在是一种荣幸。不仅是权力场,其实在所有领域,几乎对所有人来说,碰到一个当面批评的人都比碰到一个当面表扬的人难得多。身边有一个批评的人,能够帮助你发现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改初心不变初志;能够让你清醒,少犯错误;能够触动你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把自己凌驾于法律、道德和其他人头上。对于领导来说,尤其如此。有一个敢于批评自己的下属,是多么来之不易,又是多么值得珍惜。不要觉得丢了面子、损了尊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实是最大的面子、最大的尊严。翻看出事官员的“忏悔书”,对“小病无人提醒”“身边围绕一帮吹鼓手”的感慨,可谓比比皆是。

  让人遗憾的是,谢灵的批评,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对待,遑论尊重。据称,这些年来因为屡屡批评领导和同事,谢灵不为身边人特别是领导待见,在网络上也被人“起底”为“神经有问题”,是“最危险的人物”。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今天我们依然缺乏批评的土壤。而这种批评土壤,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权力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持续有力地开展。

  珍惜身边每一个批评你的人。他们的价值常常会被大事所证明,会在流逝的时光里散发出金子的光彩。针对批评的内容,可以进行真假上的考证,但在对待批评这一行为的态度上,却应该是坚决支持。而那种连内容都不看,仅仅看到批评就把谢灵称为“神经有问题”,很让人痛扼,也是最应该摒弃的。(毛建国)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