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面对批评不应 “以攻为守”

2014年07月11日 09:44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厦门大学副教授谢灵打破了这一潜规则。据本报昨日报道,这位自称厦大校内“民间纪委书记”的女老师,用公开信“炮轰校长就餐特权”,近日在互联网上热传。而校长朱崇实在受访中对此的回应是:否认指控,并对谢灵的人品进行了公开质疑。

  平心而论,朱崇实校长公开质疑谢灵的人品,并怀疑其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是他的权利,也可以说是校长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再说,一个人遭公开批评、指控,无论是被指责的问题属于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一般心里都不大好受,何况堂堂的大学校长。遭此责问难免会“反戈一击”,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反揭对方的问题确实也存在,而且校长并未涉嫌滥用职权进行反击,一切都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则这样的反揭并不属于打击报复,公众应予包容和理解。

  可就此事而言,朱崇实校长的表现颇给人一种“围魏救赵”的观感。对于谢灵的批评,他“环顾左右而言他”,正面回应似乎太少、太草率,过于粗线条化,而其反击却掀起轩然大波,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谢灵称这些年不断写信向校长举报学校各种问题,但校长“从不回应”。去年6月在校职工食堂当面质疑校长的就餐特权,校长也一声未吭埋头吃饭。直到此次公开信在网上曝光,才向媒体称“指控”不实,主要理由是“本人用餐时间并不规律”。

  且不说这样的解释有多少可信度,单讲朱校长“之前没有回应是觉得没有必要”的说法,就很是让人不解。这岂不是没把举报内容和批评意见放在眼里?至少是不尊重吧。朱校长对这个“没必要”的解释是“如果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对她‘一那个’,社会舆论就会认为你厦门大学在报复她”,这就更令人费解:即便谢灵的所有举报和批评都完全失实,是头脑发热凭空编造的结果,你出面回应一声、讲清调查结果又有何不可?公众怎会觉得是报复?难道正面回应就非得“一那个”不可,而回避问题就可以“不那个”?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朱校长和谢副教授之间,自始至终缺乏必要的沟通。一个是想当然地认为“没必要”,一个则是刨根问底地要求回应,甚至不惜撕破脸皮当面在食堂“发飙”。或许周围的同事多数会觉得谢灵跟前段时间走红的“走廊医生”一样,个性有些偏执,但站在公众立场,舆论的天平理所当然会向谢灵一方倾斜。原因无他,就在于领导干部面对下属的举报与批评,绝不能左耳进右耳出,更不能当隐身人。及时地正面回应,积极地作出回应和答复,才是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正确途径。

  即便谢灵果如朱校长所言,“存在人品和学术不端的问题”,这样的“反击”也绝不能代替正面回应。换言之,批评自己的人有瑕疵,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没有问题。面对批评,领导干部应该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之,并形成更多的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此基础上再反过来批评对方,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批评与自我批评,绝不等同于象棋中的攻和守,面对“进攻”能够“以攻为守”。它恰如自己脸上有个污点:别人告诉你帮你擦,你自己也得主动照镜子擦一擦,而不能换个话题说别人有口臭。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这应该成为共识。(袁云才)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