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公办高校债务达94.68亿 学费拟涨1840元/学年

2014年07月11日 20: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杭州7月11日电 (见习记者 邵思翊)11日,浙江召开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听证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多年来,高校办学成本逐年提高,2013年浙江公办普通高校末的债务额已经达到94.68亿元,此次拟平均提高学费15.22%,上调幅度最大达1840元/学年。

  新的定价机制为:高校的学费标准可以基准价为基础下浮;允许高校自主选择20%以内的专业、在15%的上浮幅度内,自主确定具体学费标准。其中,工科类、医学类专业大学、学院学费标准拟上调幅度最大达1840元/学年,从4400元/学年、3960元/学年拟调价至5800/学年。

  为何浙江高校的学费要上调?十多年来,高校办学成本逐年提高。一方面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浙江公办普通高校2013年末的债务额已经达到94.68亿元。从成本监审数据看,2013年公办普通高校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为2.7万元。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表示,近年来高校不管是硬件设施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有所明显地改善,政府也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化解了超过100亿元的高校债务。

  “物价上涨压力引起教学成本上涨:师资成本已翻了一番、实践环节的成本已经逐年增加。”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小年介绍,离休人员的养老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加之校区扩建带来的基建投入大,都构成了高校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并非义务作为教育。按照国际惯例,学生和家长作为受益者,承担部分的培养成本,也有利于社会公平。”于永明说,这有利于收费结构的优化,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现行的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是1999年和2000年制定的。”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永祥说,标准制定已有近15年时间,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有调整的必要。

  朱所说的政策是指,2007年,国务院规定高校收费五年不得提高。目前,该规定期限已过。调整后的平均学费标准为6483元,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4.1%,这也符合此前出台“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规定。

  2013年,广西、福建、山东、天津、湖北等省市已相继调整了公办高校的学费标准,其中广西涨幅36.2%、福建涨幅20%。

  听证会代表们带来了多元化的意见。浙江省消保委的张益平表示,国家坚持学费占比不高于25%的规定,正是表达了坚持办学公益性的立场,学校并不能过度依赖学费作为主要收入,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利益,也关系到社会公平。目前大部分的人不赞同学费上涨,也是因为对学费的具体构成不了解。

  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律师徐霄燕作为学生家长代表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当下的调价理由并不充分。高校的成本增加是事实,但其中许多高校存在盲目扩建、大搞基建导致负债累累,这让学生、家长买单并不合理。

  “浙江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相比禁令期的2011年、2012年,老百姓的经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毕业生教学质量越来越受诟病,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涨价是否合适?”徐霄燕说,目前高校的学费制度与价值规律完全背道而驰,“优质低价、低质优价”,因此高校学费制度必须改革,从制度上完善以促进效率与公平。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表示,从公平效率的角度来看,他支持涨价,但对于涨价的幅度,他有不同意见。

  “怎么调,主要体现公益性,兼顾市场性,更要体现出引导性。”徐剑锋说,热门专业和农学类公益专业应有不同的调价幅度,也希望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同时,高校应更注重成本管理问题。

  另外,记者了解到,浙江现有公办普通高校68所,其中本科高校29所,高职学院37所,高等专科学校2所。除专项经费拨款实行专款专用外,浙江省属公办普通高校生均经常性经费定额拨款基数为:普通本科院校每生9000元/学年,高职院校7200元/学年。(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