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素质低:学中文不会写通知

2014年08月27日 14:0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应用型高校面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调节。应当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千人争一岗”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闻。然而与此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仍旧未能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原来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性“用工荒”渐变成为全国性、经常性现象。

  今年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上述转型究竟缘何发生?在可预见的未来,又将对我国的人才结构乃至产业机构调整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去年9月我还奢望能留在北上广,今年年初我还希望能在西宁找份工作,现在毕业都两个月了,工作还没有着落,父母为此经常睡不着觉,说我四年大学白上了。”家住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大学毕业生王彬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出身农村的王彬,是全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直到上大三,我都没觉得就业会是个太大的问题,可到了求职的时候才发现,学过的东西工作中用不上,工作中需要的东西没学过。”王彬说。

  然而就在采访王彬的同一天,本刊记者见到了在兰州、西宁等地招聘员工的青海某知名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韩普泉。谈到近几年招工情况,老韩直摇头:

  “说实在的,这几年招来的大学生素质实在不敢恭维,企业需要的人招不来,招来的人用不上。水产专业毕业生不知道怎么养三文鱼也就算了,中文系毕业生竟然不知道怎么写通知,我实在无法理解。”

  本刊记者了解到,上述现象并非个案,特别是在我国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权威报道显示,今年二季度,广东省企业用工缺口达到30万~40万人,占企业在岗总人数的6.3%;同期山东省用工缺口达26.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4.6%。

  专业技术型人才缺口则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我国技能型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即1.5个岗位对应1个求职者),不少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专业技术型人才紧缺的现象,已经逐步从沿海扩散到内陆,并由季节性紧缺演变为经常性紧缺。

  另据多年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陆一介绍,就在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727万、“史上更难就业年”不时见诸媒体的同时,多地一线技术工人缺口却达到甚至超过50%,企业负责人频频发出“我们需要的人才在哪里”的疑问。

  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子华认为,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长期短缺,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为部分学生、家长观念滞后,而应当从制度方面寻找原因。

  “过去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一些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首先是高校学科结构比较单一,基础性学科、长线专业比例过大,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是高校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实践技能长期得不到锻炼。”李子华说。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对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而言,应当也必须面向市场,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

  应用型高校生存之困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李子华认为,上述改革可谓“恰逢其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之一,就是面向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结构才能得到优化。”李子华说。

  然而,应用型高校建设,首先面临自身定位问题。

  “应用型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中职、高职院校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都应当通过制度加以明确。否则,不但会给学生、家长造成‘质量差的高校才搞职业教育’的误区,更有可能给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校、普通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造成不必要的障碍。”青海民族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部负责人董占明说。

  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向本刊记者反映,目前高等教育招生对高考的过度依赖,很可能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选拔。

  “全省甚至好几个省的考生考同一张卷子,又没有针对职业能力、动手能力的测试,这显然不利于选拔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实际操作中,往往可能是‘一本’甚至‘二本’选拔剩下的学生进入应用型高校,生源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予海说。

  2013年底,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文件,对青海省内的三所高校定位:青海大学为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为应用型综合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则为综合型民族大学。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上述三所大学随机采访了20多位青年在职教师,其中不少人对转型之后原有专业教职人员的出路表示担忧。

  “我当初进大学教书,图的就是稳定,现在自己教的学科都有可能被压缩甚至取消,这让人压力山大。”青海师范大学一位青年教师说。

  此外,应用型高校亟需的教职人员如何进入教师队伍,同样值得关注。陆一认为,现有高校教师的聘任机制,势必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师资瓶颈。因为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基本依赖体制内的“纵向承认”,其遴选、录用、升迁的标准,主要以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等为基础,这就导致一线实践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技师、工程师等,难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

  专家表示,应用型高校面向市场的特点,会带来教师队伍较大的流动性,原先以“编制”为基础的聘用模式,很可能会对应用型高校在专业结构、招生规模甚至办学理念等方面的调整造成障碍。

  从战略高度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

  采访中,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绝非教育资源的整合分配,而是关系到我国人才结构优化,甚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应当打破部门、行业等壁垒,从战略高度推进该项事业。

  近年来,以“分类招考”为导向的高考招生改革,已在全国多地展开。如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加大了对高中应届毕业生的考前分流,不仅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自主招生考试,还有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的单独考试,加上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合培养项目,已初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选拔的“立交桥”。

  西南财经大学讲师陈家建表示,应用型高校招生,可以考虑借鉴并完善上述模式,不仅应打通与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更应向那些拥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多年从事一线生产作业的技术工人敞开大门。

  “当下,中国诸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面临大规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让多年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工人进入应用型高校学习,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整体提升。”陈家建说。

  针对应用型高校建设中存在的师资问题,专家认为,应当以正在展开的全国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在教师聘用模式上尽快摆脱“编制”束缚,建立以岗位为主的聘用模式,并赋予校方更大的人事权力。换言之,想让应用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市场,首先应当打破教师队伍的“铁饭碗”。

  事实上,解决应用型高校师资问题,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经验。2012年,荷兰应用大学协会主席汤·德·格拉夫在首届中荷高等教育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荷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之一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密切。

  “学生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在学期中付诸实践,他们的作业是在‘工作场地’完成的。在实习工作中及应用型研究任务中,我们寻求与企业、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紧密合作。”格拉夫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应用型高校面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调节。因此,应当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特别是应当根据不同学校、专业的具体特点,优化其发展环境,而非简单以学校为单位,“一刀切”地将其定位为学术型或应用型,更不能以“下指标”等方式干涉学校的具体办学行为。

  专家还特别提醒,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特别要避免将应用型高校办成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因此相关人文素养的熏陶,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同样必不可少。

  “缺少人文素养的高等教育是‘瘸腿’的高等教育,甚至会阻碍学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必须带上人文素养这块‘压舱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文昭说。(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庞书纬)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