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应加强就业市场意识

2014年10月16日 13:4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教育部门日前公布了全国15个就业“困难户”专业,生物科学、播音与主持、市场营销等招生“热门专业”,却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寒冬。这一反差充分体现出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高校增强就业市场意识,强化对专业的设置和调节,避免“只管进不管出”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进入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一些高校“贪大求全”,为了吸引学生而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许多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的专业纷纷进入大学。部分高校甚至只要凑够了老师,就敢开一个专业。几乎每所综合性大学都有的法学专业就是其中的典型。

  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检测体系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等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高校却无视这一趋势,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

  “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必须从高校身上找原因。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当加强就业市场意识,根据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不能“只管进不管出”。就业的“冷”与“热”,都是由市场需求决定。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当加强就业跟踪和预判,对学科设置、招生规模及时做出调整。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专业,应及时进行调整。许多高校允许在校学生转专业,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调节措施。

  但是,调节“冷就业”专业招生规模,高校也不应“一刀切”。对于一些“招生冷”、就业也不热,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需求意义的基础性学科,高校还应当予以保留,将其与技能培养型专业进行区分。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强这类专业的政策扶持,鼓励高校保持对这类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记者 陈灏)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