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础教育改革:从教到学的转变依然困难

2014年10月17日 2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马海燕)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今日在清华附小举行。多位专家都表示,在基础教育中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在新课改中至关重要,但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教育部今年4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改要着重实现的三大目标: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这三大目标实现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举了个例子,他某次去某校听课,老师让学生用“下”组词,当学生组到“下课”等词时,老师都只点头让学生坐下,直到有个学生组出“下车”一词,老师才连连称赞,于是之后的学生都组出“下出租车”、“下公共汽车”等各种车来。下课后田慧生去问这个老师“下车”比“下课”高明在哪,老师说教学参考书上提示说“要引导学生把‘下’与交通工具联系起来”。

  田慧生说,这种启发式教学看似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正是老师通过这种倾向性的评价,无形中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还是围绕老师转。这不是一个老师的水平问题,而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没有普遍改变,“我们还没有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因此我们期待的新型课堂还没有建立起来。”

  正是基于此,田慧生认为,新课改需要做精细化的研究,提炼让新课改理念真正落地的策略和方式。“很多人认为一出了模式就把教师框死了,但现在先要让教师入格、定格,才能让他们有所发挥,让课堂教学有根本性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也给在场的教师们讲了一个故事:北京某重点小学在“文革”时有个学生小学念了9年也毕不了业,在其他人都说该生笨蛋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校长现场为学生监考,当场夸奖孩子“写字很快”,虽然整场考试孩子就写了自己的名字。这让这个学生备受激励,后来成了北京某国企的老总。

  林崇德告诉现场的老师们,情商和智商相比,显然情商更为重要,今天你们认为的好学生将来未必有大作为,今天你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将来未必没有作为。智力具有个体差异,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

  林崇德认为,在社会参与方面,一个学生应该具有四个素养: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在自主发展方面应该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就是在大家最关注的文化修养方面,也包括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人文与审美等诸多方面,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1999年开始实现课程改革以来,从过去“满堂灌”到现在“满堂问”,学生始终没能成为课堂的主宰。国家督学成尚荣认为,教学改革需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教师要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及教得怎么样等问题,一定要指向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成尚荣说,教学改革究竟培养学生什么,当然不能离开知识,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应该置顶。“明星吸毒了,有的认为要彻底原谅,有的要适度原谅,有的决不原谅,原谅不原谅的标准是看长得帅不帅。”他认为这就是教育出现了偏差。

  田慧生也说,面向未来进入全面深化课改的阶段对育人提出了新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要加强体育、美育,这两个方面显然长期重视不够。(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