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考研热降温:只是个“中性事件”

2014年12月31日 15:13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继去年人数下跌以来,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宣告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报名人数下降的背后,是高校研究生招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据《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显示,2014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的情况。

  对于“考研热降温”,舆论往往倾向于,给予积极解读,比如说“民众理性回归”、“学历崇拜消退”等等。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无法确信,那些减少的考研大军,能否就此找到更好的出路?盲目考研,固然不智!可是,不考研之后怎么办,却似乎是更纠结的问题。

  倘若考研热降温,是一个真实的、长期的趋向,那么这必然意味着,要有一系列后续变革予以兜底。在这其中,最为迫切的,便是完成高校“产能”的有序转移。只有将过剩的、冗余的教育资源,转投向更切实际的职业教育,所谓“大学招生难”“高等教育困境”,才有望获得真正缓解;而与此同时,瘦身后的研究生教育,亦应通过强化筛选机制、优化课程设置等,来重塑受损的声誉。

  毋庸讳言,考研人数减少,并不必然会让现实变得更好。但,由它所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确实给了我们谋求新局面的契机。随着越来越多考生,选择跳出考研泥潭,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是提前就业,抑或是自主创业?无论如何,但凡固有的职场偏见不清除,但凡无处不在的创业壁垒不打破,这群人的希望也许就无从谈起。全社会总是不自觉地,鼓励年轻人放弃考研,可是我们真的为此准备得足够好吗?

  在舆论场中,考研不论冷热,都会被附加上太多的诠释。然而有必要厘清,“考研热度”在多数时候,只是特定社会现实的后果而非原因。就此而言,考研热降温,终究只算是中性事件。我们以何种姿态回应此一变化,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然玉

【编辑:孙静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