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限购与银根紧缩叠加 楼市加速探底或成定局

2011年10月24日 0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初秋乍寒。“金九银十”一度是楼市暖秋,如今却和天气一样,冷清袭来。老百姓是持币观望?还是无币望梅止渴?半价售楼是销售策划,还是炒作闹剧?房产商和购房者谁能hold赢房价拉锯战?政府调控和楼市捂盘,谁更挺得住?中新网财经中心“金九银十 涨跌观察”系列报道,将尝试拨开楼市谜团,剖析房价降势真伪,让你在“金九银十”打好“货币保卫战”!

  中新网10月24日电(房产频道 胡可璐) 近日,京沪穗各大银行相继调高首套房贷利率,继而二三线城市也纷纷跟进,银根紧缩引起人们对于楼市的持续观望态度。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房地产个人贷款与开发贷款趋于紧张,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房地产价格下行的忧虑。而经济学家谢国忠也一如既往的抛出唱空言论,他认为,未来国内的房价下跌50%很正常。

  限购与缩银根双重政策发力

  无论是限购令还是银根紧缩,都显示出中央对于遏制房价上涨势头的决心。而各项事实也证明,楼市未来趋势正朝着调控目标迈进。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70个大中城市中17个城市价格下降,比8月增加了一个。29个城市价格持平,另外环比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3%。

  8月中旬,住建部制定了新的限购城市标准,建议各地政府扩大限购城市范围。限购8个月来北京商品房住宅签约套数为51934套,而去年同期则为63705套,同比下调了18.4%。限购令对于楼市影响日益加深,房价下行趋势呈现,楼市交易量持续下滑。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认为,限购令让一线城市的房价停止住了上涨的势头。

  而如今,调控手段似乎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行政命令,提高首套房贷利率等货币紧缩政策更符合房地产市场规律。然而此次上调首套房贷利率究竟是刻意打压楼市还是银行真的缺钱,各方意见不一。

  京华时报评论认为,银行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说明银行意识到房贷市场的风险,收缩地产信贷,控制风险正成为共识。首套房贷利率提高,是银行出于自身商业利益作出的选择,和此前政府施压不同。

  但也有银行人士对此表示不同看法。广州某银行人士表示,收紧房贷的主要原因并非传闻的银行看淡楼市,而是“确实没钱了”。

  在今年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银行的信贷额度本身就已经比较紧张。严格的监管要求迫使银行不得不压缩贷款规模,而这种情况到年底会更加突出,因为越是临近年底,银行放贷额度就会越吃紧。银行通过提高首套房贷利率不仅可以提升房贷利润,更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调整了供需关系,将节省出来的额度投入到对公或者消费类信贷上,以争取更大的利润。这也意味着首套房贷利率上浮的趋势在年内将不会缓和,更有银行人士预计房贷趋紧的情况会持续到明年一季度。

  楼市或加速探底

  无论怎样,来自市场自身的判断,更值得房企和投资者高度重视。谢国忠警告说,一旦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大量的开发商就将面临倒闭潮。

  对于未来中国房价到底能不能降、降多少,地产商潘石屹也给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未来中国的房价肯定会降,但是降到“一潘”是不可能的。此番言论似乎更有自嘲的意味。

  但潘石屹也表示,现在正处在最关键时刻,开发商只有在资金链出现困难、甚至断裂危险时,他们才会降价,降价是所有办法中的最后选择。

  唱空楼市的言论此起彼伏,悲观情绪持续蔓延。地产评论人牛刀16日表示,2012年房价将比2010年下降一半,这一情况将有60%的概率发生。

  资金链已经开始紧张,加上预期看不到政策转暖迹象,业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地产商选择降价。正如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所言,房地产商必须想明白,房价今后会不会涨,只是利润问题,而现在降不降价,则是风险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问题。可以预期,房地产价格极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快速下跌。至于下跌幅度,则取决于政策面和市场总体判断。

  对于楼市迎来“降价潮”的问题,盛世太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立民并不赞同。他表示,楼市出现拐点的问题没意义。股票可以从六千点降到两千点,但六百万的房子不会一下子降到两百万,这个事不会发生了。同时,陈立民不相信中国政府未来几年短期内会让经济滑坡,经济不滑坡,钱一直在发,政府一直在增加货币的供应,钱都在涨,房子也会继续涨。陈立民认为,房地产就是这种投资。而对他个人来讲,他自己表示肯定是投资房地产的。

  尽管如此,最高决策机构仍然不会放松楼市调控。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即使房价下跌40%,拨备覆盖率仍高于国际通行的110%标准,我国银行业房地产风险总体可控。这似乎已经表明,银行还能承担房价出现大幅下行的风险,房价下降并非不可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