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信用卡没激活 就欠银行80元

2012年03月14日 15:5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不开卡也收钱

  案例

  杨小姐爱研究星座,年初她在兴业银行申办了一张星座卡,但一直也没有激活使用。但在2月份,杨小姐接到了兴业电话,被告知如果星座卡还不刷卡使用,将被扣除80元的工本费。这让杨小姐十分疑惑,“信用卡不激活不是不收费用吗?办卡的时候银行人员也没有提醒我有此费用啊?”记者致电兴业客服电话,客服人员解答称,星座卡本身的材料费用比普通卡要贵。如果客户在下卡后60天内刷卡消费一次(金额不限),即可免去80元工本费。如果没有刷卡交易,银行则会通过透支的方式,从信用卡中扣除80元。

  调查

  “信用卡未经持卡人激活,不得扣收任何费用。”这是在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工行、农行、交行、招行等银行均对信用卡不激活不收费,并可直接销卡。

  点评

  银行在消费者办理信用卡时需对收费事项做出明显提醒。银率网昨天发布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中国,除了个别承诺终身免年费的信用卡外,大部分信用卡都是要收取年费的,而在美国,大多数信用卡都没有年费。

  卖保险靠“忽悠”

  案例

  龙先生去年初去一家银行网点存钱时,网点一名工作人员向他推介一款理财产品。对方称,每年存1.5万,连续存5年,十年之后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可达十二三万,比存定期划算很多。龙先生想着回报丰厚,就掏出1.5万元,购买了对方所说的理财产品。不料今年春节后,龙先生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已到缴费期限,请尽快缴纳1.5万元的保费。他打听后这才知道,原来向他推销的人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驻点员工;购买的也不是银行理财产品,而是一份“保险”。

  调查

  本是去存钱,不料却稀里糊涂买回保险,等发现后想退保,往往损失惨重。银率网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28.6%的投资者有过误导经历,其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居第一,其次为银行业务人员不能解释清楚理财产品的风险,夸大理财产品收益排第三。误导乱象中,保险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位居榜首,占比达29.56%。

  点评

  银行渠道卖保险并不违规,但普遍存在“过度营销”的问题。

  少算利息不含糊

  案例

  “我买了款理财产品,合同上约定到期日是去年12月27日,但资金在12月31日才到账,这4天银行也不给我计息,这是不是有些霸道?”去年底,吴女士买了一款1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合同上约定到期日是12月27日,但资金在31日才到账。而该行的理财经理告诉她,主要是产品处于清算阶段,本金和收益延迟几天支付。

  “当时买的时候起息日就是3天以后才算的,资金回到我的账户又晚4天,银行的算盘打得真是精啊。”吴女士有些感慨。

  调查

  目前,包括建行、工行在内的少数银行对申购清算期、还本清算期内的本金按活期利息计息。但大多数银行规定还本清算期不计算利息,有的银行甚至两个清算期都不计利息,且也未在产品说明书中注明资金回账的具体日期,这就让产品的实际收益率缩水,以一款投资期限为7天的理财产品为例,如果投资者在募集结束日前两天购买,产品本金和收益延迟两天到账,实际收益率缩水超过一半。

  点评

  买的没有卖的精。本报记者 熊焱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