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评论:辽宁农信社是如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

2012年06月07日 17:3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农业丰,百业兴。然而,如何不断强化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力度,确保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的薄弱领域“三农”经济之中,是各地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辽宁省各大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各辖区内主动走出去,积极研究、创新信贷业务,增加对科技型、社区型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十星级文明联合体”打造“草莓村”

  “十星级文明户”和“十星级文明联合体”是辽阳县农村信用社“星级道德信贷工程”的两个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通过综合考评农民的信誉、法纪、家庭状况,为诚实守信的农民家庭颁发十星级文明户贷款证,凭这个证,农民无需抵押和担保,就能从银行拿到1万到5万元的贷款。位于辽阳县刘二堡镇的前杜村就是通过辽阳县信用社这两个信贷项目逐渐实现了大棚草莓的规模化生产,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前杜村是一个只有1500多口人、5100多亩土地的小村庄。上世纪70年代前杜村十年九涝,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骡马系槽头,大姑娘往外流……”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而如今的前杜村令人刮目相看: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整洁的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村民们几乎家家有存款,户户有副业,农民开轿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里已经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前杜村支书王绍勇告诉记者,前社村在历史上就有种大棚的传统,不过土地分散使大棚种植一直难成规模。2009年,村委会开始直接介入土地承包,通过成立合作社,一次性向村民买断15年的经营权。在大棚种植区记者看到,原来分属200多户农民的470亩水田,现在已被规划成100多个标准化大棚。辽阳县农信社以前杜村生产的可移动大棚作为抵押物,支持村民种植草莓大棚,一次发放贷款5万元,年内即可回本。农信社还支持村民成立了“农社联保”,不仅简化了贷款程序,还增加了贷款额度降低了贷款成本。

  目前前杜村已经实现了6000亩土地连片经营,王绍勇介绍说,“现在每天有不少人慕名到村里采摘草莓,前杜村下一步就要搞旅游,这样做一是可以保护农村的环境,二有助于农村的文化建设”。

  走在前杜村正在建设的新型小区,文化馆、体育场、美国进口的校车等城市里的设施一应俱全,新型现代化的农村正在逐步形成。

  “淡水鱼养殖合作社”带富高坎养殖户

  营口市农村信用社从2002年开始就率先在辽宁省内推出“道德信贷”工程。截至2012年3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金卡贷款5,319户,解决农户生产资金1.89亿元。该信用社实施的道德信贷金卡工程,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北方文明典型。

  家住高坎镇姚家村村妇女主任王艳就是该信贷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据王艳介绍,她于2003年开始从事养殖业,最初是夫妻经营20亩鱼塘,由于本人信誉良好,被评为高坎镇第一批“十星级文明户”。当时想扩大鱼塘面积,但自有资金不足,她就找到高坎农村信用社,信用社经过认真考察了解,考虑到她本人的实际困难,用最短的时间为她办理了3万元贷款。

  经过两年实践,王艳于2005年又承包了20亩鱼塘,养殖面积达到了40亩,由于已经有了两年的合作,信用社对王艳的经营理念和人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最短的时间内又为王艳解决了20万元的信贷资金。

  几年下来,王艳在经济实力和养殖经验上有了很大提高,这时高坎镇远近大小的鱼塘已初具规模,很多养殖户纷纷前来,建议和王艳一起成立一个养殖合作社。考虑到今后的规模化发展和全体养殖户的利益,王艳同意了,和大家在2009年8月20日成立了大石桥市庆源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大石桥市庆源饲料厂,形成了购料售料、技术人员指导、养鱼和卖鱼一条龙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使资金回笼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并且也为所有养殖户的融资问题省去了很多麻烦。王艳称,“过去我们跑贷款都是自己一个人跑,不但浪费时间,有些养殖户因为没有贷款经验还费了不少周折,现在成立了合作社,社员之间相互监督,保证了合作社的信誉,方便了信用社考察,也为大家贷款提供了很多方便。”

  据介绍,该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员工和技术人员30余名,社员已达200余户,高坎农村信用社已对该合作社的60多户社员发放贷款300余万元。2011年该合作社销售鱼饲料3000余吨,销售额达12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

  自2009年以来,营口市农村信用社坚持以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城乡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地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积极创新“三农”贷款品种,不断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完善支农金融服务手段,实现了“三农”经济和自身发展的“双赢”。(张朝华)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