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半年宽松局面不再延续 长短结合盘活货币存量

2013年06月21日 11: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我国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近期走高,加上国际金融市场对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度反应,引发各界对流动性不足的热议。出现短期资金紧张,可能是国家外汇局实施监管新政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引发国际热钱资金外逃所致;也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困境和新项目上马亟须资金等原因。下一步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稳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合理需求,以及市场流动性的相对稳定,总体上不能再延续上半年宽松的货币局面。

  “金融热”和“经济冷”并存

  近期确实出现一定程度的“钱荒”现象。然而,从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币供给实际情况看,似乎得不出发生“钱荒”的结论。今年前5个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分别为15.9%、15.2%、15.7%、16.1%和15.8%,这和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M2增速将控制在13%左右的政策目标存在不小差距。1-5月份,我国社会融资总量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1.8%;新增人民币贷款4.21万亿元,大体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是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只有46.2%,同比下降19.5%。

  与此同时,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9%,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只有49.2%。综合分析各种经济指标,不难发现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热”和“经济冷”现象。因此,“稳增长”再次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防通胀”降为其次。

  “稳增长”的传统做法很简单,即中央银行加快印钞票,然后加大政府投资,便立竿见影地创造出GDP增长数据。但是,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增速较快,积累了巨额货币存量,而新增货币对经济增长的“边际驱动力”正在减弱,继续沿袭传统的发钞票刺激经济的套路,不仅政策效力递减,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后遗症。现在采取新的思路,就是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和提升总供给的能力。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见效比较慢,因为改革已经进到“深水区”,对克服现实中的改革阻力不能过于乐观。

  因此,必须采取“长短结合”的对策,通过落实不久前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同时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二是减税。增加政府支出主要体现在增加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减税主要体现在扩大结构性减税改革范围,通过减少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税负,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采取这个办法,短期内政府收入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减少,但从长期看,经济增长也会促进政府收入增长。

  政策重点转为激活货币存量

  针对上半年货币环境较为宽松的现实,下一步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稳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合理需求,以及市场流动性的相对稳定,总体上不能再延续上半年宽松的货币局面。在用好增量的同时,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将货币政策重点放在激活货币存量上。

  第一,必要时可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直接提高商业银行放贷能力和货币乘数,释放银行体系冻结资金潜能。

  第二,加快金融创新,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如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通过融资证券化扩大银行长期资金来源,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解除不必要的限制消费政策,培育居民消费热点,增加有效消费需求,助推消费结构升级。

  第四,发展农村金融,加大对“三农”的信贷倾斜。发展农村保险,推广涉农新险种,试办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提高“三农”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五,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

  第六,发展养老金融。未来数十年我国可能会出现“未富先老”,养老压力会越来越大。应制定和完善养老金融法律,探索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服务与养老事业的结合点。

  第七,改革资金使用和利率“双轨制”,铲除资金“寻租”的制度基础,创造有利于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投资的宏观环境,增加工商企业贷款需求。

  第八,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总量。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将M2增速逐渐向14%-15%的区间靠拢。全年银行信贷投放控制在10万亿元左右,把握好投放节奏,各季度大致保持“3:3:2:2”的投放比例;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社会融资总量保持在16-18万亿元。

  第九,必要时采取“非对称”降息。从目前及未来几个月趋势看,银行贷款实际利率(贷款名义利率减PPI增速)将继续居高不下,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任务艰巨,必要时可下调贷款基准利率0.25%,而保持存款利率不变。

  第十,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担纲货币政策主角。密切关注货币市场流动性变化,充分发挥“回购”政策工具作用,保障市场流动性稳定。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金融监管政策作用,配合产业政策实施,调整信贷资金结构,积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放。

  与此同时,从长期角度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则应逐渐减少“数量型”工具使用,逐步发挥“价格型”工具作用。为实现货币政策转型,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改革。此外,也不应忽视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和金融机构改革,也就是建立完善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打破金融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