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认为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13年08月02日 11:1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审计署将清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消息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民生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员李少君8月1日做客中证网《中证面对面》栏目时表示,目前中国的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为彻底化解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问题,未来应加快推进财税、金融等一系列体制改革,并且应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约束机制。

  理性看待政府举债

  中国证券报: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政府性负债是否合理?

  曾刚:现在的确有必要把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摸清楚,有利于接下来做一些决策。对于我国的债务水平是否合理,我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因为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整个债务总量、负债率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我认为与其看合理与否,不如更应该关注是否能够承受。目前来看,我们的债务水平在可承受的区间。当然,不否认这些债务里面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李少君:此次审计我认为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要摸清家底,此前我们有过摸底,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也一直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这几年,债务总量情况如何、增速如何、区域分布如何、新增债务情况如何,这些都亟需掌握。

  第二,给地方政府一个警醒。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存在较旺盛的投资冲动、举债冲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摸底是有必要的。其实,地方政府的债务仅仅看它的总量或结构意义不大,关键是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到底如何,收益率怎样。钱要用在刀刃上。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数据来看,2006年到2008年,我们的负债率是在快速往下走。2008年大概在50%左右。但2009年到2010年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大概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不过,我们的债务风险总体还是可控的。从欧洲五国2012年的负债率水平来看,希腊是171%,爱尔兰是118%,相比之下我国还是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中国证券报:近期很多外资机构声称,中国的地方债务总量被严重低估。对此次的审计结果有何预期?

  曾刚:关于债务规模问题,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算法,现在外资机构是一致看空的,我认为这是不同角度的问题。但是,审计结果应该不会太出人意料。而且具体数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并不意味着它的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另外,现在很多人把地方债务或融资平台“妖魔化”了,一提到地方举债就是有风险。但实际上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举债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李少君:对于外资机构的研究我们充分尊重,但没必要过分迷信。对他们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和冷静的对待。

  从目前情况来看,按照民生证券宏观研究所的测算,全国的债务率水平大概在60%左右。其他机构的测算,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债务主体究竟包括哪些。

  中国证券报:“摸底”地方政府债务会否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挑战?

  曾刚:我认为“摸底”债务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并没有直接关系,银行的风险暴露取决于它实际的贷款项目情况。银行对每个贷款项目都有一整套信贷审批流程,从发起到调查,再到贷前审查、贷后追踪,甚至出现坏账以后的处置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某一个项目本身的风险状况,审计署应该不会比银行了解的更多。审计并不会影响银行贷款项目的整个风险运行状况。

  李少君:我觉得审计署这个审计实际上是一个事后审查的一个过程。所以它更大的意义是让商业银行或者学界去了解到底有多少债务。而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审计之后的后续政策和处理。

  而且,如果按行业来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甚至比平均水平要低得多。不过,我认为一些地方性的尤其是区域性的银行风险值得警惕。

  财税体制亟待改革

  中国证券报:解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曾刚: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和事权不匹配。一些西方国家是联邦制的,地方的州有独立的财权。而中国的地方政府并不是独立的联邦体,也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所以就没有独立的财权,但其事权却很大。

  因此,短期而言,我们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机制,当然也要注意地方政府的灵活性。长期来看,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按税种的经济属性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充实地方税体系,保障其履行事权所需的财权。我们的财政体制不改革,其他的金融问题很难彻底得到解决。

  李少君:我觉得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应该从增量和存量两个角度考虑。对于存量,即使存量的政府债务不清也不必恐慌,因为我们有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

  对于用好增量,地方政府举债的过程中始终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之间应当有一个权衡;第二,某些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和经营效率相对比较低下,在这些领域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引入民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本报记者 陈莹莹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