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化解影子银行风险需促进融资结构多样化

2013年10月08日 09:1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国庆期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发布警告称,中国的信贷和债务泡沫是亚洲地区金融稳定面临的一个威胁。标普对亚洲银行系统的看法悲观,并且表示,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持续扩大之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推动不良债务的大幅上升。

  这并非对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的首次警告。此前,国际评级公司、分析师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对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发出过类似警告。

  其实,此次标普发布警告,并非空穴来风。

  数据显示,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113亿元,显著高于7月份的6999亿元,信贷投放继续增加。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也出现了自今年3月持续下降5个月以来的首次暴增,达1.57万亿元,而7月份这一数据仅为8088亿元,以至8月非信贷融资规模再次大幅超过信贷融资规模。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已降至45.3%,而7月这一比例还高达86.5%。

  8月份逾半融资来自非信贷融资,表明影子银行再次在社会融资体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影子银行系统重新扩大,规模急剧膨胀,是中国经济从此前的“去杠杆”向重新“加杠杆”的悄然转变。转变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再回依赖信贷投放和增加投资的增长道路。这不仅增加了不良债务上升的潜在风险,也显示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的艰难。

  在房地产开发商度过了资金链最紧张时刻,目前楼市销售火爆,开发商手中握有大量资金、可以恣意争夺“地王”桂冠后,对影子银行依赖最大的已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然审计署审计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权威数据尚未公布,但一些学者对地方政府负债水平作出的22万亿元预测,或可作为参考。如此庞大的数据,意味着地方政府要想不违约,就必须不断借新还旧,从银行贷不到,就须仰仗影子银行施以援手。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负债规模继续增加,借新还旧压力也与日俱增,对影子银行的依赖将越发严重。野村证券预测:“如果维持现有速度,2018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水平将上升至超过GDP的80%”。以此推之,9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非信贷融资占比社会融资规模或将继续高位横盘,甚至再创新高。

  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曾出现过“货币热、经济冷”的现象,也就是创造1元GDP需要耗费比原来多得多的货币。投放更多货币,却难产生与货币增速相匹配的经济增速,说明很多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有研究认为,这些货币可能为了金融套利,更多停留在金融体系内,且停留时间更长。虽然经过6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波动的洗礼,金融机构减少了金融套利操作、加大了表外业务“入表”速度,银行也更加注重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但如果入表的信贷资金更多投放在政府融资平台的借新还旧上,地方政府何来资金用于新项目投资,经济增速又何来新推力?

  按理,只要自7月以来持续向好的经济指标能一直保持下去,债务风险也好,信贷泡沫也罢,都不足以令人担心。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似乎也表明,过度担心没有必要:9月份PMI指数为51.1%,高于8月份51.0%和7月份50.3%,已连续3个月保持回升势头。但隐忧并非没有:9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报50.2%,与上月终值50.1%大致持平,但远低于一周前公布的初值51.2%。显示一些领域的增速在9月已变得平缓,甚至后劲不足。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就以3个月来第二次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方式表达了这种担忧。亚行预计,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6%,之前该行在4月预计这一数值为8.2%,在7月预计为7.7%。

  影子银行的风险,一直与中国经济增速休戚相关。经济增速快,影子银行风险暂时下沉,但巨大的需求又会加剧膨胀速度;经济增速放缓,影子银行风险就浮出水面,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就会恶化,野村证券估计,“如果在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70%的地方政府债务会出现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中速增长区间,近年来,影子银行风险有所抬头。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国庆期间明确表示,将会“稳妥审理”信托、委托理财等影子银行类金融案件,有效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不过,要真正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解决之道或许一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在其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应当增加股本融资,减少债务融资,促进融资结构多样化。徐绍峰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