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政倒逼影子银行资金回流实体

2014年05月19日 10:10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市场对影子银行是好是坏还没有定论,但其不断膨胀已引起监管层的关注。近日,一行三会联手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在防范“钱荒”重演、改善流动性之余,还将通过种种设限来阻止影子银行继续壮大,引导金融机构同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9月底前银行须设专营部门

  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上周五同时在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官网公布。与此同时,银监会也发布配套文件《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

  《通知》逐条界定并规范了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需要提出的是,在银监会配套文件中,规定银行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并于今年9月底前建立专营部门制。

  事实上,同业业务是近两年发展起的新业务,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互为客户,互相进行投融资的工具。但是不少银行由于过分依赖同业业务,导致资金只在本系统中空转,而没有真正用到实处,同时也埋下了不规范运作的隐患。对此,《通知》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同时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1/3。

  限制中小银行过快扩张

  市场普遍认为,同业监管政策的落地为银行同业业务戴上了紧箍,不过,多数中小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处于较低水平,新规推出对整体经营影响较小。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相比过去仅针对同业业务规模做出限制,《通知》提高同业业务的资本约束、不允许银行接受或者提供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禁止买入返售业务中正回购方将非标金融资产出表等将直接动摇同业业务的根基,弱化银行提供非标融资的激励。

  据民生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6家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为12万亿元,而2009年底该规模仅为6万亿元,其规模呈倍数增长。一方面,同业业务扩张对存贷比较高而信贷额度不足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来说吸引力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相比大行,股份制和城商行通过同业业务做大做强的意愿更强。

  “同业业务成为中小银行资产规模迅速膨胀的利器。该监管措施出台给金融机构同业规模设限,意在约束中小银行过快扩张。”管清友认为。

  打击影子银行引导资金回实体

  金融机构在国内银行间同业市场的融资规模过去五年猛增逾两倍,部分归因于影子银行的需求。在中金公司研报来看,《通知》将重创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的重要部分是非标业务。《通知》中规定,买入返售业务,杜绝第三方金融担保机构介入,中金公司认为,按照该规定,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不能作为买入返售的标的,因此限制了这种传统类型的非标业务。

  除此之外,因为非标业务大部分依赖于银行的信用支撑,如果不能进行显性或者隐形的担保,没有银行信用的明显支撑,非标业务本身也难以大规模扩张。

  《通知》还显示,同业借款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这将有助于防止同业资金到期后不断滚动,演变为长期贷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认为,这一规定将减少货币空转的次数,不仅能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有助于资金回流于实体经济。央行也表达了这一观点,并表示这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提高非金融机构议价能力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通知》成为双刃剑,重创影子银行的同时,对保险、信托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可能成为利好。

  “《通知》通过影响银行,间接影响保险机构,不过,保险公司从2013年才开始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资金量较小。”一位保险分析师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但是如果银行或者信托机构缩小了影子银行的业务,其他金融机构缺钱了去找保险公司借钱,这增加了保险公司议价的能力;监管通过控制影子银行把目前信托行业存在的风险打压下去,也对投资信托的人来说是好事,至少不会产生兑付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岳品瑜 陈婷婷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