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定向降准”力度加大银行股或活力焕发

2014年06月04日 13:2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见习记者刘泉江A股市场以持续震荡、勉强收红告别5月份后,银行股以蓄势待发之势开启了6月份首个交易日。本周二早盘,银行股全线上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只个股一度超过1%,成为“维稳”大盘的坚实力量。

  无独有偶,港股市场的内银股也同样表现抢眼。其中,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最高上涨3.91%,农业银行盘中触及3.76%,民生银行涨超2.89%。

  银行股缘何“沪港”联动?聪明的投资者会很自然地将其与另一项“大动作”联系起来———“定向降准”。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至此,市场一度期待和热议的“降准”靴子终于落地,不过市场等来的是另一次“定向降准”而非“全面降准”。

  不过,市场人士显然没有放过此次“定向降准”的细微变化。“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光大证券分析师徐高称,这句略显拗口的话语要点有两方面:其一是降准对象从之前的县域银行扩大至整个银行业;其二是句中“小微企业”四字后面带上了一个“等”字,意味着政策支持对象从“三农”和小微扩展到了其他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定向降准”一锤定音的前后脚,市场还传来另一项令人振奋的数据。5月份国家统计局PMI由4月份的50.4升至50.8,略高于市场预期;5月份汇丰PMI终值则由4月份的48.1升至49.4。其中,新订单指数改善幅度明显,新出口订单同样好转。此外,统计局PMI指数中新订单改善幅度显著大于新出口订单,表明受益于“微刺激”政策,内需同样有所好转。与此同时,采购量提高、强劲的订单消化了产成品库存,库存周期也有所改善,新订单和库存周期的改善进而推动了生产量回升。

  对此,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表示,前期稳增长政策初显效果,“定向降准”加码将有助经济企稳回暖。

  事实上,包括“定向降准”,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一共作出五项具体部署,核心目的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认为,货币政策加大定向放松力度的目的就是促进前期推出的稳增长措施尽快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在谢亚轩看来,扩大“定向降准”的辐射范围,对那些较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减轻这些银行面临的存贷比考核压力,提高其信用创造能力;扩大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规模,有助于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扩大专项金融债规模,加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资金支持的力度。房地产投资是上半年拖累中国经济的主要领域,棚户区改造力度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地产投资下滑速度,对于稳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而回到A股市场,“定向降准”

  说到底是一台离不开银行系统的大戏。在此背景下,银行股也就自然得到了市场和机构的关注。东莞证券分析师邓茂认为,加大“定向降准”力度延续货币政策微调基调,与4月份定向下调存准率相似,结构性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流动性释放影响不会太大,但这种货币政策微调信号对估值极低的银行股形成一定利好刺激。

  “从基本面看,行业的负面压力尚未缓解,在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和局部金融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下,银行板块不具备大幅反转的条件,但在这种事件性的催化下可能引发阶段性行情。”邓茂称。

  瑞银证券分析师甘宗卫也认为,短期结构性调整和微刺激政策或支撑银行股的估值修复。“我们认为近期银行业结构性调整,和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定向降准”缓解流动性的努力或将对短期板块估值修复提供支撑。”甘宗卫称,就上周国务院会议提出措施分析,我们认为“三农”及小微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或更为受益。

  东莞证券的研报则认为,上市银行中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将显著受益。其中,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占比显著高于同业,因此是政策主要的受益者;而作为最早提出小微战略的公司的上市银行,民生银行也会因为其个人经营类贷款发放占比较高而显著受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民生银行零售贷款占比38.46%,其中小微贷款占比25.97%。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