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理财遇“政策感冒” 高收益或成“杀手锏”

2014年12月05日 08:5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见习记者王好强央行降息的影响还在发酵,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又接踵而至。多重政策影响下,银行理财市场已然悄然“降温”,不仅发行产品的数量明显减少,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也开始显现。与此同时,优先股、国企改革、股市“走牛”等新的投资机会正纷至沓来,未来市场对资金的争夺必将更趋激烈,银行理财的前景和机遇在哪儿值得关注。

  理财市场“降温”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投资端收益的下行,将传导至银行理财产品,此类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也将进一步下行,预计将跌破5%。”谈及降息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银率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殷燕敏如此表示。

  记者对银率网数据统计发现,12月3日,在售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仅有星展银行的一款“股得利”产品。而在售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也仅有包商银行的两款产品和宁波银行的一款产品。即便在售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数量也明显减少,仅有69款,而大行中更是只有农行一家还在发售此类产品。

  受多方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持续下行。银率网数据显示,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周平均收益率已从年初的5.76%下滑至上周的5.07%,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也从年初的40%以上跌至3%左右。

  据统计,降息后一周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降息前一周下降1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高达7%。从分类产品看,降息后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提高,保本浮动型和非保本型产品的数量均有大幅下降。但从各类型产品的收益率看,对于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讲,短期理财的收益率都有不同幅度下降,中长期收益率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业内专家表示,进入降息周期后,期限稍长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或将继续受到市场热捧,而对浮动收益的产品来讲,因受降息预期的影响,未来收益率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在发行数量上反映比较明显。

  资金结构逐步变化

  受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减少和预期收益率下降的同时,银行理财资金的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普益财富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和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模占比将继续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

  据了解,自去年10月监管层针对理财业务创新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以来,随着参与银行的逐渐增多,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量和交易量稳步增长,这促使银行理财资金所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逐步向标准化债权资产转换。

  不过,由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保证理财产品具备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其替代效应还不可能大范围提速。普益财富预计,2015年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规模占比保持在15%-20%区间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银行理财资金的行业投向也在发生变化。受经济结构调整对行业利润冲击的影响,截至2014年上半年,投向房地产业、铁路运输业、批发业的理财资金规模较2013年年末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除此之外,其他行业均有所上升。

  业内专家预计,未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理财资金的行业投向也会随之转移。但2015年理财资金投向所属行业的规模次序与上述情况相比应该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各行业投资规模随理财产品余额的增长也将普遍继续上升。

  高收益成竞争最后“杀手锏”

  一直以来,众多理财客户将理财产品视作存款的替代品,并没有考虑风险。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未来存款保险覆盖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和外币存款,但并不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等投资类资金。如此一来,存款保险的推出或将加速推动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买者自负的风险或将影响客户未来的投资选择。

  不仅如此,随着对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打破的加速,未来国债成为无风险投资最后的“堡垒”。而且在降息通道中,国债可以提前锁定收益,在储蓄国债到期前的整个存续期内,面值稳定并随着时间增加而自然获取利息,即使未来降息也不会影响国债收益。这些优势足以支持国债分走银行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大量资金。

  不过,尽管今年以来银行理财频遭整顿和政策的冲击,但还不至于遭遇“十面埋伏”。在银行信用背书减分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相对稳定的高收益产品或将成为银行理财未来竞争的“杀手锏”。

  近期,优先股的陆续发行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可以获取稳定收益的投资机会。此外,随着国企改革政策的推进,预计明年国资股的并购重组之风将会更受关注,而随着长期限净值化理财产品的逐渐增多,银行理财资金存在参与优质国有资产改革与转型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股市行情的不断"走牛",也为银行发行相关理财产品提供了新的选择。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