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打假名人执着促打假合法化 称当今假货更隐蔽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0日 10:0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王海很忙。

  在路边买完包子,还不忘用手机拍照“取证”:“包子这么白,面粉有问题。”

  尽管,他压根没时间管包子的事。这几年,王海平均每天能接到40多个线索,今年已经决定要“管”的已有300多个案子,来源五花八门——热线、微博、律师朋友。

  王海最有名气的头衔,仍是“中国打假第一人”,另外,他是一家商务顾问公司的老板,除北京外,在杭州、广州、深圳都有分公司,主营业务还是“打假”。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四处“买假索赔”而声名鹊起后,至少在媒体上,王海“沉寂”了十多年。他再次引起记者的注意,不仅是因为近期他高调地“打击”了几家知名企业,更因为他对某饮料添加剂的追责,前段时间获得人大代表的支持,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 “关于主动公开食品药品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其指标抽检结果的建议”。

  作为国内第一代的“职业打假人”,这些年,王海是怎么过的?

  如今打假“公司化运营”

  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没戴墨镜的王海。

  他的“打假事业”有些危险,他所熟悉的一位律师,几年前被打死在郊外。虽然如今王海打假是“公司化运营”,“个人目标”比较隐蔽,但十多年来,伺机报复他的人不少,戴墨镜,是为自保。记者要求拍一张他不戴墨镜的照片见报,被他一口拒绝。

  从1995年成为“打假斗士”至今,王海在圈子里颇有些名气,十几年前,他的打假范围就覆盖了全国。他的公司员工仅有四五十人,但他熟识各地的“职业打假人”和律师。一旦他确定要“管”某个案子,各地的调查公司和律所的朋友,都会来帮忙。

  据王海说,曾经有过几个案子,对方得知“王海来了”,就服软认输,赔钱了事。

  但不少案子,都旷日持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记者随王海及律师前往某市工商局,想向局长索要一份“检举回执”——作为检举人的王海,一个多月前曾向该局举报某品牌卫浴产品商标侵权,希望得到一个处理结果。“我是王海,我是检举人。”王海反复说,但对方几经推诿,不了了之。

  主要接受厂家委托打假

  和十多年前一样,王海并不忌讳谈钱。

  这次来江苏,是为了某房地产开发商卖给业主的车位没有产权证,“涉嫌欺诈”。王海在当地的合作律师姚爱武,认为这次打赢官司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收集了“足够的证据”。据王海估计,如果这个官司赢了,他们在该市光律师费就可能有上千万元的 “市场”。经济利益,是王海看重这个案子的主要原因。

  “打假”现在能赚多少钱?王海并不直接回答。反正如今他赚钱不少,而且,早已不是“买假货索赔”的方式,而主要是受厂家委托来打假,收费都是“有行情的”。另外,一些小规模的调查公司、商标代理公司也会委托王海一些案件,王海收代理费。他还替普通消费者维权,大多数是“公益性”的,只收取一些律师费。

  另外,在打假的圈子里,一些打假者并不像自我所标榜的那样,抓住对方质量问题的证据后直接“曝光”或举报,很多时候会“私下沟通”,“两头通吃”,拿一方的钱打假,再向另一方索赔。“打假市场”很大,民间的职业打假团队,个人年收入高的,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这十多年,王海很少在媒体露面,主要是去“赚钱生存”了——他打假药,通过联合工商、药监替委托企业截获假药,最后按照产品数量计件收费,数额相当可观。当然,为了查获假货的源头,取得证据,调动大量调查员,收买员工,派人卧底,这些类似警方的调查方式都会用上。他也承认,这已经游走在法律边缘,“你懂的”。

  职业打假缘于利益驱动

  据内行人说,王海和许多调查公司,主业就是参与商业战争,拿人钱财,打压竞争对手。甚至个别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为名,行敲诈之事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王海坚持认为,打假的功利性,并不抵消打假的公益性。他坦言,很多职业打假者四处打假,都是缘于利益驱动,他也不例外。但他有些疑惑,在他看来,人们似乎只认同免费打假,而打假人“有偿牟利”似乎并不能见容于社会。

  采访中,话题自然引向了前不久的 “刘江案”——曾有“成都民间打假第一人”之称的职业打假者刘江观看一些市、县电视台播放的广告后,向执法部门举报其中的虚假广告,在某些电视台与其“沟通”,给其“封口费”之后,刘江承诺不再举报。重庆市望州区法院一审判决刘江敲诈勒索罪成立,涉案金额200多万元。

  但在王海看来,打假被判刑,主要是因为刘江他们没有“经验”,没有完整的“风险防范流程”。王海并不否认,民间打假者握有企业“把柄”,以此要求“封口费”,但另一方面,企业在此压力下必将弥补产品的质量缺失,“这对净化市场不是也有一定的效果吗”?

  “如果这种利用假货索赔牟利的‘职业打假’,被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那我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正面积极的鼓励机制,让每个公民可以通过举报假货、净化市场而获得合法的钱财。”王海说,“否则,谁还敢去打假。”据王海调查,在我国大部分省市,举报虚假广告并没有任何奖励。

【编辑:王慧】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