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民建筑工生活记录:需具备干活和讨薪两门手艺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21日 09: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农民建筑工生活记录:需具备干活和讨薪两门手艺
工地上的女人
2010年12月3日,工地合唱团在排练。樊竟成/摄

  编者按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超过2.5亿人,其中建筑工人占17%以上。在城市化建设大业中,他们功不可没,但却时常被忽视。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的“安全帽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建筑工人群体的生存与成长,并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喜与悲、苦与甜。在建筑工人最难熬的夏天来到之际,我们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介绍您认识几位建筑工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建筑工里的“老人军”

  2010年冬天,王从常和胡天德终于如愿拍了一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合影。

  尽管在北京打工,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这两个四川人几乎所有的“北京时间”都“窝”在京郊——一个离天安门广场有40多公里远的工地里。他们每天要用超过10个小时的时间做一件事:为地基填土。一天的工钱是60元。

  67岁与63岁,是两人当时的年纪。这本不该是一个男人出来卖力气的岁数,但“家人看病需要花钱,小孩上学需要花钱,种子化肥价格疯涨,种地越来越不挣钱,生活逼得人不断从土地上走出来,先是壮年劳力,现在,老人也来了”。周周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慨叹。

  周周在由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设立的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人间”——记者注)工作,曾与“安全帽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一起,走访过北京市海淀区10多个建筑工地。她初见王从常,是在2010年。“推开工人宿舍的大门,一个活动板房里住着五六个老人,年龄最大的已近70岁,最年轻的也有49岁。”

  这不是周周第一次在工地上遇见“老人军团”。曾有一个河南籍建筑施工队让她印象很深,“几十个人的平均年龄竟在55岁以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人数超过3500万。

  王从常的儿子在南方打工,一个月挣1000多元,儿媳妇因病双目失明,孙子在上小学。这个快70岁的人讲到家里的负担,有时会说着说着就哭了。

  缺手艺、缺技术,有的连字都不识,卖力气也不如人家,老人出来打工的困难可想而知。工地很少有工头愿意用老人,“麻烦,事多”。即便是在几乎没有门槛的建筑业里,“回填工”和“绿化工”,是留给他们几个少之又少的选项。

  于是在工地上,你会看到一些精瘦的老人,打着赤膊,在一铲一铲地填土。他们的工资只有壮年劳力的60%。为了省钱,很多老人会不吃工地食堂里的饭,买方便面对付,有人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打工岁月里几乎顿顿吃它。

  相比之下,王从常更不走运一些。2010年的冬天,建筑公司给600个工人只提供一台铁皮饮水机,夜里为了省钱还会关掉。没有热水,王从常有时连方便面都不能泡,只能干啃。

  这些“老人军”普遍选择不带手机。“不会用,没地方充电,还花钱。”一旦有病有灾,多数人就靠工友用公用电话跟家里单向联系。平时,家人几乎无从得知他们好不好、有没有生病。

  即使如此,王从常他们还是会遭遇到建筑工最令工人担心的问题——欠薪,按60元钱一天计算,有人被拖欠了好几千元。“现在很担惊受怕,怕年底包工头不给工钱。”面对志愿者,王从常的工友聂连宝已无暇抱怨食衣住行,不住地提起薪水,忧心忡忡。

  王从常说,他来北京打工最大的愿望,是想看看毛主席他老人家。但打工多年了,一直没实现。当志愿者提出愿意陪他们去逛逛时,王从常先是摇了摇头,然后停下来,半晌,还是想去。“那天他们很开心,换上了最干净的衣服。”给王从常和胡天德拍照的志愿者樊小凡告诉记者。

  “除了天安门,那天我们还去了鸟巢和北大。晚上回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喝酒,我记得我们都喝多了。”樊小凡说。

【编辑:张尚初】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