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心理专家:用“哥”形容悍匪周克华极不合适

2012年08月15日 08:11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用“哥”形容悍匪极不合适

  南京心理专家和传播学者提出对“周克华案”需要加以积极健康引导,若引导不当恐致市民产生应激精神障碍

  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死了!下次去银行不用提心吊胆啦!”“大快人心!”但事实上,“周克华案”却是“余波未平”。因为多次犯案,部分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爆头哥”的称谓,昨天,网友“新闻矿工”通过微博发表看法,“我坚持认为,用‘哥’来形容一个悍匪,是极不合适的。”扬子晚报记者就此也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表示,称呼周克华为“爆头哥”虽不排除戏谑的成分,但用“哥”来形容悍匪的确不够严肃。

  “某某哥”不可乱喊

  滥杀无辜的行为不存在争议,严肃媒体不应像网络滥用“哥”来代替

  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成为了昨日当之无愧的热门,在新浪微博上,“爆头哥”的搜索结果高达80多万条。而“新闻矿工”的一条微博则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不能接受!悍匪周克华,一个多处作案、身负多条人命的亡命之徒,因为作案时存在‘用枪直接打爆受害者头颅’这一残忍细节,竟然被多家媒体称作为‘爆头哥’!他是谁哥?你哥?我哥?我坚持认为,用‘哥’来形容一个悍匪,是极不合适的。”

  在微博评论中,“新闻矿工”还延伸了自己的观点,“托举哥、夺刀哥……广东曾经出现过的这些‘哥’,都是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媒体人应当带着感情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来决定是不是称一个人为‘哥’。”这样的观点得到了网友的认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对“新闻矿工”的观点也十分赞同。而网友“小颖嘟”的评论更是直截了当,“哥可不是随便乱叫的。”

  同时,网友们对于周克华“爆头”的行为也展开了讨论,“刘海明”撰文,“有人把凶手称作‘爆头哥’,意指周克华杀人,总是枪口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网络语言追求的是眼球效应,把凶手唤作‘爆头哥’,形象有余,理性不足。”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邹军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友们称呼周克华为‘爆头哥’多半有些戏谑的成分,多数人对此只是一种称谓。但对于报纸等严肃媒体,我不赞成使用‘爆头哥’的称呼。”邹军说,周克华滥杀无辜的行为不存在争议的成分,所以在严肃媒体中,不能够像网络传播中那样简单以“哥”来代替。“在正常情况下,‘哥’还是一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不能够滥用。”

  “暴力崇拜”不可取

  带着逆反心理膜拜凶犯需健康引导

  因为多次犯案,周克华的名字在网友中迅速传播,甚至有人带着崇拜的心理,为周克华建立了贴吧。而一般人看到“爆头哥”这个外号会觉得恐怖,但是一些心理阴暗的人反而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的肯定,阴暗心理膨胀。同时,媒体关于周克华案的报道,增添了这位连环杀手的传奇色彩。那些心理本就阴暗的人看到这个案子轰动全国,他也想出名,就会想模仿。

  对于这样的“暴力崇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认为,这是个极不成熟的现象。“会出现这样的崇拜,是因为这些网友缺少正确的人生目标,往往会认为这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甚至还容易导致一定的模仿。”袁勇贵说,不少人带着对现实中一些现象的“不满”在网络上进行发泄,在认知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喜欢上网的大多是一些年轻人,青年人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单纯通过崇尚暴力甚至是盲目崇拜的做法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很不可取。”袁勇贵表示,部分年轻人不能一味的带着逆反心理崇拜罪犯,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反社会的行为需要坚决抵制。“尤其是曾经受过打击的年轻人,更需要健康的引导。”

  “温馨提示”不可少

  击毙现场图片血腥容易致恶性刺激

  “图片血腥,请谨慎点击”。在微博上,网友们快速转发着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但击毙现场的图片却血腥得有些过头,不少人甚至是头一次看到现场击毙的场景,不免有些惊慌。

  “我也带着好奇点开图片看过,现场的确非常血腥。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恶性刺激,容易引起焦虑等情绪问题。部分心理素质不是太强的网友可能还会一直在大脑中闪回照片上的场景。”袁勇贵告诉记者,如果遭遇恶性刺激的患者,可能在今后看到类似车祸镜头时,还会出现同样的不适症状。“这一点不少官方微博就做的比较到位,在发表图片的时候都加上了一句温馨提示,‘图片血腥,请谨慎点击’。这样的提示能够对部分人起到提醒作用。”(通讯员 吴叶青 程守勤 记者 杨甜子)

【编辑:张志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