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严打食药犯罪:特殊情形不需鉴定可直接认定

2012年09月29日 08:5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检测不到有毒有害物质不影响打击

  当前,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此,司法机关如何加强协作,形成共同打击此类犯罪的合力?

  9月2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会议纪要》,对上述问题作了解答。

  发案数量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负责人吴国宝介绍说,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浙江省法院共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一审刑事案件149件,判处被告人共计261名。其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审案件共计66件,生产、销售假药罪一审案件共计79件,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一审案件共计4件,还有部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

  浙江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丁仕辉说,2011年,全省公安机关共侦破食品、药品犯罪案件21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87名,同比分别上升282%和296%;今年前8个月,又破获食品、药品犯罪案件190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27名,分别是去年全年的8.9倍和7.2倍。

  从审结的案件情况看,浙江危害食品、药品犯罪有五大特点:案件数量上升快,并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涉案的食品、药品涉及面广,影响大,几乎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流动性、团伙性、跨区域性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证据搜集难度大;犯罪手段科技含量上升,具有较大的欺骗性;网络售卖、快递运输已成为涉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重要销售、流通手段。

  为统一法律适用尺度,防止出现执法偏差,由浙江省高院牵头,会同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就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会,形成了会议纪要。

  特殊情形不需鉴定可直接认定

  “公安机关打击食品、药品犯罪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在工作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丁仕辉表示。

  他举例说,在检验鉴定方面,由于食品种类繁多和添加物不明,实践中检验部门无法检出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案件无法侦办的情况比较严重;在案件管辖方面,由于食品、药品犯罪网络往往跨区域跨省份,割裂了行政管辖体系,消解了案件管辖效用,消耗异地办案人财物投入;在罪名适用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立案后无法定性,导致案件无法进入诉讼环节。

  近期,浙江警方在办案中发现,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有毒有害工业原料案件,提取的食品送检后无法检验出对应物质或有毒、有害成分。

  “若因检测不到有毒有害物质就不予打击,显然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不符。”吴国宝介绍,针对这一情况,纪要专门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国家行业主管机关明令禁止使用的非食用物质,或者销售明知掺有国家行业主管机关明令禁止使用的非食用物质的食品的,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行为人在食品中掺入国家行业主管机关明令禁止使用的非食用物质的,对涉案食品不需由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可直接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认定。

  实践中,对一些罪行严重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由于未能查实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只能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不利于惩治此类犯罪。对此,纪要从涉案金额、致人伤残人数等角度对“有其他严重情节”、“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作出明确规定。(记者陈东升 见习记者王春)

【编辑:张志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