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京报:禁用“特供”,更须向“特权”说不

2013年03月31日 02:5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有关方面应该有所警觉,禁用“特供”标识之后,还要谨防特权的使用更加低调而隐蔽。

  日前,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去年,多个部门下发通知,禁止商家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此次,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再次下发通知,则将管束的对象指向了党政机关,值得肯定。

  那些印着某某党政机关、国企名称的“特供酒”等等产品,伤害了党政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显然,那些掌握权力者享受着“特供”的种种好处,怎么还会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特供”的背后就是特权,禁用“特供”、“专供”标识,也就是向特权说“不”。

  现在,各种“特供”乱象纷呈。媒体曝光的不只是有茅台、五粮液等“特供”酒,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也打起了“特供”牌。从四川监狱系统特供五粮液,到河南检察院特供酒,种类繁多。特供的物品从烟酒到菜蔬,琳琅满目,商家还借此炒作,杜撰出很多冒牌的“特供”产品。这种乱象所呈现出的,是从商家到某些机关,对权力的崇拜,以及拥有权力的优越感。

  禁用“特供”标识,可能会很快见效,不过,要消除特权滋生的土壤,则并不那么容易。不排除一些机关单位确实不再用“特供”标识了,但实质上仍在享用着从烟酒到蔬菜等特供产品。对此,有关方面应该有所警觉,禁用“特供”标识之后,还要谨防特权的使用更加低调而隐蔽。

  禁用“特供”,向特权说“不”,需要与转变作风联系起来。十八之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改进工作作风、会风、文风。改进作风不只是厉行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特权”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领导人出行不封路、严格执行公务车辆配备和公务接待标准等,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反对特权。一些党政机关使用“特供”、“专供”标识物品,正是一种不良的作风,而且影响极坏,和公款吃喝一样令公众反感。所以,各地各部门也有必要跟进,从取消“特供”开始,向各种“特权”说“不”。

  另外,“特权”意识的存在,本质上是因为权力失范、职能错位。在一些官员的眼中,权力不是为民众服务,而是为领导服务,为本部门服务。掌握权力者应该谦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不应谋求特殊利益,或以“特供”自利,以“特权”示人。消除“特权”滋生的土壤,就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需要权力的运行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禁用“特供”,反对“特权”,当然还需要依法进行监督、问责,鼓励民众监督、曝光。希望,通过标本兼治,权力运行更加清廉、高效。

【编辑:邓永胜】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