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称雾霾治理渐成共识 破解困局需政府主导

2013年04月08日 10:2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调查说明

  调查机构:《瞭望》新闻周刊

  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调查时间:2013年3月11日至18日

  有效样本量:2006个

  调查手段: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

  抽样方式:分层抽样

  调查范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烟台、福州、南平、郑州、焦作、长沙、岳阳、南宁、钦州、成都、南充、沈阳、大连等18个城市

  抽样极限误差:±3%(95%的置信度)

  样本构成:男女比例为46.4%与53.6%;年龄结构:18~25岁占17.1%,26~30岁占18.0%,31~40岁占24.6%,41~50岁占20%,51~60岁占13.9%,61~65岁占6.4%;文化程度结构:初中及以下占18.8%,高中、职高占28.2%,大专占24.9%,本科及以上占28.1%;月收入结构:1500元以下占18.7%,1500~3000元占40.7%,3001~5000元占23.2%,5000元以上占17.4%。

  雾霾的民声共识

  对于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同时有50.5%的被访者认为民众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有45.6%的被访者认为“重要”

  3月23日,北京天津两地签署协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提出,两市将加强京津PM2.5污染治理合作,探索建立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预案。

  今年1月9日以来,中国中东部地区相继陷入严重的雾霾中。1月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随后,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污染。

  据统计,在1月份的31天中,北京仅5天没有雾霾。在雾霾天气最严重时,全国有140多万平方公里被雾霾笼罩,8亿以上人口受到影响。

  为了解公众对雾霾的认知度,《瞭望》新闻周刊联合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3月11日至18日,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进行了“关于空气污染问题的电话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47.3%)被访者对PM2.5“不了解”,有37.2%的被访者“有点了解”,“了解”的被访者仅为15.5%;在采取措施防护雾霾上,有6成以上(61.9%)被访者“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同时有50.5%的被访者认为民众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有45.6%的被访者认为“重要”。

  “我只会用鼻子直接作出判断”

  “对于多数普通公众来说,PM2.5是个新概念。”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曹淑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PM2.5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失业率增加、医院病床紧张等很多社会问题。”曹淑艳说。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74.4%的被访者其所在城市出现过雾霾天气;从区域看,黄河以北、黄河与淮河之间城市出现雾霾的比例更高,分别为91.0%、92.4%;在出现过雾霾的城市中有40%的被访者认为程度是“严重的”,有31.2%的被访者认为“有一定程度”;有28.6%的被访者认为给出行带来了“严重不便”,有53.8%的被访者认为有“少许不便”。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大气环境的治理满意度不高,仅有8.5%的被访者评价“满意”,56.5%评价“一般”,有三分之一以上(35.0%)的被访者对当地大气环境治理“不满意”;在与以前空气质量相比时,有63.6%的被访者反映“空气污染更严重了”。

  “公众能感知到空气质量在持续恶化。”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舆情分析专家梁步新认为,“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出门看见灰霾天就知道空气质量差了。这种凭感官评判空气质量的方式在市民中普遍存在。”

  “我看不懂PM2.5数据,只会用鼻子直接作出判断。平时出门感觉呛鼻时,就会戴口罩。”家住北京西城区诚实胡同的市民王先生对本刊记者说。

  本次分组调查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的被访者对PM2.5的了解程度越高,初中及以下的被访者了解程度仅为6.5%,而本科及以上的被访者了解程度为27.9%,而“了解”PM2.5的被访者中,有46.8%“会”采取防护措施,这一比例比“不了解”PM2.5的被访者高了15.6个百分点。

  54.0%被访者认为

  汽车尾气是“罪魁祸首”

  自从雾霾肆虐以来,关于其产生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

  而从本次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公众普遍认为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工地的防护不够、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是产生雾霾的四大主要原因。

  首先,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54.0%的被访者认为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有29.6%的被访者认为是“工业废气”,有6.4%的被访者认为是“绿化不足”,有5.8%的被访者认为是取暖等设备排放的污染气体,有1.6%的被访者认为是自然原因(比如火山爆发等),有2.5%的被访者认为是其他原因。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常用出行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2.6%的被访者常用出行方式为“小汽车(私家车及办公用车)”;针对这一部分的被访者,当本次调查继续询问“为了减少雾霾污染,你是否会改变您的出行方式?”这一部分的被访者中却有36.6%“不会”改变现有的出行方式,有1%被访者表示“不确定”是否会改变现有的出行方式。

  第三,建筑工地防护不够。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50.8%的被访者反映所在地的建筑工地“没有”防护措施防止尘土飞扬。即使做了防护措施的地方,其防护效果也不好,有7.8%的被访者认为防护效果“基本没作用”,有82.5%的被访者认为防护效果“一般”。

  第四,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闻到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味时,有60.2%的被访者感觉“很难受”,有32.8%的被访者感觉“难受”。“焚烧垃圾”的处理方式,已经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作为公众,只能更多从自身直观感受去判断雾霾产生的原因,而雾霾的形成却有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原因。”曹淑艳说。

  “过去雾霾天也有发生,但像今年这样大范围的出现却是第一次,而且持续时间也较长。”曹淑艳认为,“除了天气因素外,雾霾天气与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因果效应。当前一些粗放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都是雾霾天气的致因。”

  关于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今年两会期间说,主要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环境问题的显现。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

  被访者对北京“雾霾”关注度最高

  据了解,随着全国各地雾霾天气增多,危害加重,目前不少地方把此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那么,雾霾污染有何危害呢?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被访者“大气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时,被访者认为大气污染带来的首要危害是影响健康,有82.0%的被访者认为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等”,有54.9%的被访者认为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有49.1%的被访者认为会“破坏氧气层”,还有37.8%的被访者认为会引起“酸雨”。

  解放军309医院呼吸科主任赵卫国表示:“PM2.5等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很直接。”据报道,北京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后,医院呼吸科就诊人数明显增多,其中很多是患有老慢支等基础疾病的老人。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其被访者对雾霾关注度最高,感触也最深。在调查的10个省(直辖市)中,北京市被访者反映出现雾霾天气的“比例”为98.0%,比全国平均水平(74.4%)高出23.6个百分点,有75%的北京被访者认为出现程度“严重”,比全国平均水平(40%)高出35个百分点;从出行方面来看,有52.6%的北京市被访者认为雾霾给出行带来了严重“不便”,比全国平均水平(28.6%)高出了24个百分点;在防护雾霾时采取的措施中,有62.7%的被访者选择“减少外出”,而其中北京市的被访者中选择“减少外出”的比例为7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9.1个百分点。

  政府主导破解“雾霾”困局

  “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无论从中国的发展阶段,还是现实条件来看,雾霾天气在短时期内仍将持续。”梁步新说,“由于大气污染流动性、区域性的特征,单靠某一省市进行污染防治,已无法达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的,这需要建立雾霾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区域联防联控。

  “对于治理雾霾,中央需要顶层设计,而各级政府要有所作为,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制定与执行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投资力度,将控制大气污染的成效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之一。”梁步新建议。

  在梁步新看来,治理雾霾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企业尤其是排污大户要切实履行其社会责任,将治理污染投入与成效列入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之一,并与经济效益考核评价等同,对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及治理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重奖,对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予以重罚。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认为提高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对严重污染企业的监控和治理”和“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

  “PM2.5防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点和热点。对PM2.5,我们一方面不要谈之色变,另一方面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比如加强媒体对政府、企业治理污染的社会监督。”曹淑艳说,“加大对PM2.5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民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保护环境就是捍卫生命的理念,主动承担公民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治理雾霾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关键是调整结构。“将污染治理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强制约束地方官员,让他们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将环境污染作为重要的考量。”记者 李松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