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检察日报:校园投毒案背后有“帮凶”

2013年05月15日 10:24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很多人联想到12年前清华大学学生朱令的铊中毒案,并将此案进行了比较。两个案件都发生在高校,杀人手法都需要较高的素质,都引起了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广泛持久的热议和分析。

  不同的是:复旦案侦办顺利,犯罪嫌疑人迅速落入法网,剩下的法律程序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晰预见的。清华案发生虽早,但至今仍迷雾重重。

  高校一直被称作象牙塔,而清华复旦更是位于塔尖,盛名显赫,令人敬畏。虽然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这个问题似乎从未困扰过这种名校,其毕业生一直有着光明的前途和多重的保证。这样的仙境,何以仍发生这样血腥之事?如此的身份,为什么要以如此另类的江湖方式处理问题?

  首先,当事的高校难辞其咎。高校是培养精英的地方。但什么是精英?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标准。很多人认为:精英就是托福考多少分,计算机过多少级,就是硕士、博士。我们以为:学历就意味着素质,学历高就是高素质,学历低就是低素质。但很多事实证明:学历和素质并不必然成正比。在高校,博士硕士说谎造假勾心斗角多了去了,只不过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更加善于伪装和表演。

  可惜的是,我们流行以成绩论人品。我们的高校不关心成绩以外的东西,其他东西不好把握,投入半天也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谁干那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傻事?

  我们的基础教育更是难以令人恭维。高校那些有知识没文化懂科学少素质的“精英”是从哪来的?当然要拜基础教育之赐。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让孩子们仰头远望那扇高考大门,告诉他们那是唯一的目标和希望,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机会就是抛却一切发奋苦读。成绩好的孩子是好学生,学生成绩好的老师是好老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有所中学,以严酷刻板变态的军事化教育而著称,就是这样一个培养毫无感情的学习机器的学校,竟被很多人认为是好学校而趋之若鹜。

  我们的父母也需要反思。有一个著名的伪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论调经常被那些商人在劝诱家长们掏钱时使用。这个起跑线对面只设了两个相邻的终点:最大的权和最多的钱。在成功的幌子下,没钱的家长咬牙给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学校,报英语学习班,报钢琴班,有钱的家长则让孩子上贵族学校,学高尔夫、学马术。反倒是更重要的人格教育:尊重公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宽容谦和等,却弃之如敝屣。长大以后很多人才意识到:会弹钢琴的手同样会挥刀刺向无辜,会投毒杀害室友;腰缠万贯同样会满口脏话随地吐痰,会打高尔夫就是贵族?笑话!郭德刚说:有的人喷一吨香水都能让人家闻出人渣味来。我们的父母的确没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让他们病在开始,倒在途中。

  上海案件的被害人已经去世,北京案件的被害人仍在艰难地挨着时光。抓住刑诉法意义上的凶手很重要,可以维护法律尊严,安慰逝者;找出这类悲剧的幕后真凶更重要,这关系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健康和未来。 (沈占明 作者系公务员)

【编辑:姚培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