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去世后留下存折 妻子不知密码取钱遭拒

2013年06月24日 16:01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阅读提示“丈夫去世后留下一张账户余额为3251.08元的存折,可我不知道密码,取款必须再花1300元公证费进行公证?”丈夫的突然离世,王女士拿着丈夫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等证件去银行取款却遭拒绝。王女士最终打了一场“取款官司”,郑州中原区法院判令银行向王女士支付存款3251.08元及利息。

  ■遭遇

  丈夫走得仓促,留下一张不知密码存折

  2012年12月20日,王女士的丈夫陆某因病去世。丧事办完后,王女士在清理丈夫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存折,显示余额为3251.08元。

  王女士决定把钱取出来,但她并不知道密码。随后,王女士拿着存折到银行查询,试了多个密码都没成功,导致系统锁定无法取款。无奈之下,王女士只好拿着丈夫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等证件,找银行说明情况。可却被银行告知,想取出存款,必须先公证。

  因没密码,想取存款得花千元公证

  银行方面表示:如果家属知道储户密码,可直接取款;否则就必须出具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遗产所在地的公证书。

  取自己丈夫的钱还需要公证,王女士怎么都想不通,但无奈之下,王女士还是找到公证处,咨询了公证的程序和费用。“公证程序特别繁琐,需要我丈夫的各种证明材料,还需要支付1300元的公证费。”要交那么多钱让王女士急坏了,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常年靠低保过活,130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取出钱吗?

  为尽快将存款取出,2013年3月,王女士和儿子小陆将银行诉至法院,要求银行支付存款3251.08元及利息。

  打“取款官司”,拿到“休眠存款”

  法院审理认为,我国《储蓄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储蓄机构所在地的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储蓄机构凭之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该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时,由法院判处。储蓄机构凭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王女士和儿子小陆系陆某的法定继承人,且陆某无其他法定继承人,故其二人在陆某死亡后作为陆某的法定继承人,有权享有陆某与银行之间形成的合法储蓄合同关系的权利。

  法院遂作出上述判决。

  ■说法

  银行

  没有密码,必须走公证程序

  如果家属知道储户密码,可直接取款;否则就必须出具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遗产所在地的公证书。

  对此,银行方面也很无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80年联合下发的通知,关于存款人死亡后在银行的存款,继承人没有争议的,须在公证处进行公证后领取相关款项;有异议的,需通过法院进行调解或者判决确定继承人后进行。因为银行无权调查储户的家庭情况,无法了解继承人究竟有几个。如果不履行这一手续,财产一旦落入非合法继承人手里,就很难监管了。银行表示,他们也是为保护储户的利益。

  法院

  亲人留下的存款要作为遗产处理

  主审法官认为,亲人一旦去世,留下的存款就作为遗产来处理,于是就产生了继承,有遗嘱的按遗嘱继承,遗嘱指定的所有继承人到当地公证处进行公证。如果没立下遗嘱,就必须通过法定继承人来继承。

  银行的做法是正常的,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王女士丈夫的存款作为遗产,银行不能擅自支取给任一继承人,必须看到具有法律效力的遗产分配情况证明后,继承人才能支取这些存款。

  主审法官提醒市民,为避免将来不必要的纠纷,建议储户平时将自己基本资产情况告诉值得信赖的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出现“无主存款”,这笔财产应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链接

  公证费将按继承额2%收取

  记者从省司法厅了解到:按国家相关规定,办理“继承权公证”时,公证处将按继承额的2%收取公证费,不足200元时按200元收取。另外公证处还会收取额外的200元调查费。但一些调查复杂的,收费会相对会高。如当事人确有困难,拿相关证明,公证部门也会酌情减免相关费用。(大河报 记者韩景玮实习生刘婷婷)

【编辑:王永吉】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