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另一室友神秘 真相难以找到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8日 09:1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琐事”,或者如昨日庭审嫌疑人林所说并非因“生活琐事”而是其他,引致“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最终毒杀一条人命?

  公众在热议,许许多多与受害人、嫌疑人熟识或不熟识的人们都在猜测。

  之前,不少人认为最接近真相的一个说法,是某媒体报道过、并在网上火速传播的“饮水费用说”。本报记者走访多位知情者确认:实际上,嫌疑人分摊了桶装水的费用,也并没有以他“自己买水喝”告终。当然,买水一事,经由本报记者向警方接近人士证实:确是嫌疑人所供述的一项动机。但问题是,仅仅这样一件事情,便是全部理由?

  又当然,万事皆有可能。凶手虽然平摊了水费,但内心深处究竟是否心甘情愿,又究竟是否只因为这一件事情,或者只是一个导火索,又或者导火索并非这件事……旁人都无从得知。

  有时候,真相,只有凶手自己心里清楚。

  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楚。

  那句纠缠在人们心头的“生活琐事”,可能细琐得会被常人忽略,却也完全有可能,日积月累,点点滴滴之后,繁复到紧紧箍住了一个人的心。

  昨天,嫌疑人林说,是 “愚人节的一个玩笑”。

  ……

  我们历经数月、多方求证、谨慎撰文,不作任何小说式臆断。因为,我们都不是当事人。真相有时候确实只可能无限接近,却无法抵达。

  我们保证,这每一个局部,都有可靠出处。但毕竟,都只是局部。我们也不认为局部们的拼图,就一定是整体性的真实。

  我们承认,这是一次未竟的调查。因那终点在心深处,更因我们只能呈现。

  嫌疑人 林

  他在读研期间发表过8篇核心期刊级别的论文,这个数字很惊人。因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硕士毕业之前,只需发表1篇。

  大多数老家人记忆中的他,就是一位“很会读书的仔”;本科老师对他的笼统评价,就是一位“好学生”。

  他口才一般,但踏实肯干,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

  他的优秀,是典型的象牙塔式的优秀。

  所有与嫌疑人相关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均提到了一点——

  他讨厌被刻薄对待和故意嘲弄。

  而大多数与受害人相关的受访者,倾向于表示被害者黄的性格外向直爽,喜欢说笑,有时言语的确带些攻击性;黄也曾因宿舍分配在一楼,到学校有关部门几次申诉,甚至哭泣,表示自己有抑郁倾向,一楼大树遮挡了阳光。

  就在黄中毒前两天,他们的另一位室友X,亲见黄与林拌嘴,也并非林一味挨骂。

  虽然言辞听着有些冲,比如素来追崇生活品质的黄,嘲林“没品位”,但彼此当时脸上却是笑嘻嘻的,你来我往。

  “凤凰男”这一称呼,林自嘲时也会说。他会在寝室里讲述奋斗史,如何通过高考走出农村,如何一路从本科读到硕士。这一点,黄在生前两周与本科好友聚餐时,曾玩笑式调侃过。

  而林的日志,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纠结。他在《由凤凰男引发的思考》一篇中写道:自己完全就是“凤凰男”,自卑、悲观、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梦想只是给家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媒体广为引用的细节——“老师劈头问父母退休了没,一下愣住了,急忙点头”(其父母收购废品、卖杂货),则出自另一篇日志《理想与现实》。家住小楼的林,在文中反问自己:“其实我家庭条件不差,不少人也反复跟我讲这个话题,可为什么我总是因为这个而自卑?”

  本报记者找到的林家乡汕头一位异性挚友(本科同学、高中校友),介绍说林是本科同乡会的会长,做事很认真,曾给身边不少人留下好印象。“出事”后,一位林本科时做家教的学生家长,主动打电话给林的师兄,说不相信林会做坏事,要同学们想办法帮他。

  在这位挚友眼中,林的性格,只是略有自卑,当然也很自尊。本科阶段,他曾追求公认的班花,遭拒。读研阶段,林也追求过一位女生,同样遭拒,但仍坚持“烦”了对方半年有余。此时的他,学业出色,本科高校在读研的同学中相对名牌,成功恋爱了不止一次两次,但依然自认“盲目地贪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林读研时的一位异性朋友,曾为他介绍女友,可听那女孩说,一起去卡拉ok时,林经常刚唱几句就把歌切掉,因为不满意自己所唱,尽管女孩觉得林唱歌还行。对此,林自述的是“多好的一个姑娘,我还跟她聊过一段时间,可是跟她唱了一次歌后,我自己发信息跟她说我没信心”……

  学业,是林比大多数同学都更耀眼的长处。

  但恰恰,他的室友黄,在林惊人地发了8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学业领域,也有能力“击败”他。

  黄在本科阶段的同宿舍好友告诉本报记者:有些恃才的黄,居然在读研3年不投稿给任何一份中文学术期刊,只因认为中文期刊不够权威,要投稿就得投国际性的英文杂志。如此特立独行,却成功地在今年过年期间投出了一篇英文稿,并在遇害不久前接到了用稿通知。

  但几乎所有与林黄相关的受访者们,都表示对林想杀黄“不相信”、“难以置信”。

  与媒体共同在追查真相的,黄的好友们,出人意料地有个共识——

  林,或许并不想置人于死地。

  有人这样说:林将毒药注入饮水机时,或许误以为水溶性的它,会溶于整桶水中,而不是黄倒的那一杯水……

  一位药理学博士告诉本报记者:这种毒物经大鼠实验,经口的半数致死量(简单说是指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毒素量),在百度百科上就可查询,为58毫克/公斤体重。但人和大鼠不同。从鼠到人的致死剂量推导,目前也没有任何实验参考数字。就算将人和大鼠对毒性的抵抗力视作一样,那么按一位成人男性65公斤体重计算,半数致死量的剂量约为3.8克。而黄生前说过,他是喝了一口毒水后,发现味道异常后洗了水桶。那么,这一口毒水,必须含足够的致死剂量。一口水最多几十毫升,要使几十毫升的水能含3.8克的致死量,那么整个投毒量,得好几斤。

  这可能吗?

  但昨天的庭审我们知道了,当时桶里的水只有一点点,而且投的毒是在进水口上,一点点就浓度很高。

  见证者们又说:就在黄发病后,林还为黄做过B超,林还和黄的父亲共处一晚,林还在校园主动与黄的家人打招呼问候,林甚至在明知黄的好友是要去司法鉴定中心验毒时,仍 “热心”帮着在寝室里找黄的水杯。见证者们还说:能够确认,林知道这个“失踪”的纯净水水桶是在盥洗室。果然,今天庭审确认,水桶确实就是林拿去盥洗室的……

  一位好友说:黄入院后,同学们在网上关心议论病情时,林说过一句:没事,过两天就会好了。

  “会不会,林以为,毒很浅,过两天就能排出……”

  “不相信”,“难以置信”,“如果是,就太可怕了,太震惊了”,这是许多人的反应。

  这也是比“复旦”标签更让人关注此案的原因。

  答案在林心里。

【编辑:朱峰】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