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法的生命力在严格执行 推进法治靠信仰

2014年10月27日 09:54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让法治引领 靠法治保障

  为期四天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落幕,正如此前社会公众所瞩望的,这次全会捧出了一份丰盛的法治大餐。如何品尝这道大餐,是这几天媒体关注的焦点所在。而如何消化这道大餐,并转化为有益的养料,则比品尝要艰难得多。

  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把全会的精神落细、落小、落实,坚持让法治引领,靠法治保障,会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每个人的幸福未来提供有力支撑。

  1

  法治是持续的动力源

  一则让法治引领,一则靠法治保障。二者相互交织,贯穿始终。着眼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法治的力量正在于此。

  倘若站在今天这个历史时点,身后是取得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成就,前方是已经看见曙光的梦想。然而,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提升,社会公平正义需要维护,诸多矛盾问题需要化解。在发展行进到一个新方位时,法治可能是一个带有持续性的动力源。更何况,法治本身即是构成梦想的重要元素之一。

  从国内国际大局、战略机遇期、社会建设,以及我们的各方面远景目标等多个维度,此次全会全方位审视当代中国的历史与未来,为当代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确立了法治的新坐标,进而归于一点,这就是全会提出的“两个必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全会进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最终归结为一个指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四中全会的内涵极为丰富,关键点正在于此,一则让法治引领,一则靠法治保障。二者相互交织,贯穿始终。着眼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法治的力量不也正在于此?

  法治理念的突破与创新,可以说是此次四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法治的认识已经升华。

  依法治国是全会的命题,其源命题则是依法执政。这是全会回答法治问题的总纲。正如全会所说:“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同时,全会还强调“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这意味着,法治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治国,也同样适用于治党、治军。由此,法治理念就彻底打通了治党、治国、治军诸领域,在执政层面完成了法治理念的归一,也就彰显了法治的引领力量。

  同时,全会重申“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表明,法治既被作为一种理念奉在头顶而遵从,又被作为一种神圣价值被恪守。

  2

  法的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法在立法为民这个理念上坚持得不够。还有些领域,旧有法已成掣肘,新的法尚未建立。

  从法治的中外实践看,法治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很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形成社会秩序。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法治就是一个新的发展动力增长点和利益平衡器。然而,法治并不是单个起作用,它除了理念的建设外,作为工具的建设就需要一整套完备的体系。这就是形成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应当看到,尽管我们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但法律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法之不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的法律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同时,一些法在立法为民这个理念上坚持得不够。还有些领域,旧有法已成掣肘,新的法尚未建立。

  种种现实问题表明,实现法律的提质增效,同样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上述四大体系为的正是解决这个质量问题,提升法治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这四大体系的形成,能为法治发挥应有威力提供全新的平台,法治也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想提供坚实的保障。

  3

  法的生命力在严格执行

  规则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如橡皮筋,伸缩性很大,弹性有余、刚性不足。凡此文化心理特征,都是法治的阻力。

  不能不承认,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也有一些糟粕被继承下来。比如,对制度规则的不遵从。在古代,严刑峻法,都是用来约束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约束自己的绳索。现实生活中,明规则往往是用来作明面上的宣示,潜规则才是实际通行的金规则。规则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如橡皮筋,伸缩性很大,弹性有余、刚性不足。凡此文化心理特征,都是法治的阻力。

  打破这一多少年来的怪现象,关键就在于严格执行,使规则制度刚性、带电,说一是一,才能使规则的执行步入良性循环。碰了红线、踩了底线,不客气、不通情,动真碰硬。真刀真枪干下来,清风正气就形成了。法律也只有在这种严格执行中,才能建树权威,才会获得生命力。

  此次全会在捍卫法律的生命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其中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建设法治政府。从百姓的角度看,就是对权力的约束。政府工作,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政府不依法,法治很难推行,而且会起到一个恶的带头效应。因此,全会强调“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些新的举措和部署,为推进法律的严格执行提供了路径和保障。

  4

  司法公正是公正的水源

  在公正的各范畴中,司法公正是核心问题。与社会公正相比,前者是水源的问题,后者是水池的问题。

  公正,是社会公众的一个重要关切点。在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后,公正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人们对公正权益的维护也空前强烈。正因此,能不能解决公正问题,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公信力问题,关系到政府的形象问题。

  从立法的角度看,社会公正方面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只有在这些法律制度完善之后,我们才可能同时解决严格执法等方面的矛盾。因此,全会强调“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为的就是先确立完善社会公正的法律框架,为推进社会公正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公正的各范畴中,司法公正是核心问题。与社会公正相比,前者是水源的问题,后者是水池的问题。这就是全会强调的“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因此,全会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用力不少,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一些司法不公现象已经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公正价值信念和合法权益。

  这些年,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权力干预司法的问题、权大于法的问题、徇私枉法的问题,以及其他诸多冤假错案给社会公众造成心理冲击,人们在不少案件中很难感受到公平正义。此次全会几乎在这些关切领域都有突破性回应。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强调的是司法独立,权力只要干预司法就将留有痕迹。“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直指那些办了冤假错案还能升官、平安的法蠹。“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打击的是徇私枉法,捍卫的是司法公正。

  5

  法治的推进靠的是信仰

  人们对法治的信仰,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执法者的行动。你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看到公平正义,人民必然信法不信访。

  法治的推进,从根本上讲需要法治的氛围,需要法治的信念甚至信仰。有了这个好的环境和土壤,推行法治的那些阻力往往就会消失或大大减弱。培育人民的法治信仰,也是全会强调的一个重点。显然,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在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但唯其艰难,更需勇毅笃行。

  必须看到,人们对法治的信仰,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执法者的行动。你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看到公平正义,人民必然信法不信访。你在执法过程中,不对关系、权力人搞网开一面,人们就会相信法治的力量而不相信条子的力量。当人们遇到矛盾问题的时候,法律都能够提供有效的救济,人们就会在内心里不断强化法治的信守。

  通观此次全会作出的决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部署,而是在法治理念、法治路径、法治目标方面进行的一个总体设计,可以看成是新时期中国迈向法治的一个总纲领。

  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把全会的精神落细、落小、落实,化为党、国家、社会运行的理念和准则,坚持让法治引领,靠法治保障,会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每个人的幸福未来提供有力支撑。(吴春山)

【编辑:高辰】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