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香江漫话:大澳——最后的渔村,香港的威尼斯

2012年02月05日 16: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2月5日电 大澳——最后的渔村,香港的威尼斯

  中新社记者 江家岱

  漫步于泥泞的水道,一排排古老的木棚屋有秩序地穿插于河涌之间。“新鲜出炉的虾酱咯,快来拣快来买!”循着远处略带嘶哑的吆喝,笔者无意中闯入了海味的天堂。小至丝丝入扣的银鱼,大到7寸有余的鲨鱼干,咸腥中夹杂着退潮后的泥土味,这就是香港的威尼斯,也是对昔日渔港的最后见证。

  作为“香港十大胜景”之七,大澳端午节“龙舟游涌”的传统仪式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旅游业已渐渐取代渔业成为小岛的支柱产业。其中,大澳虾酱、大澳鱼肚等明星产品不仅驰名粤港澳,就连欧美游客都对之趋之若鹜。

  来自挪威的游客威廉松表示自己3次途径香港,其中有2次都特地临走前来到大澳,为的就是那瓶小小的虾酱。他说:“如果说三文鱼是挪威的象征,那么虾酱就是香港的回忆。”

  除了浓浓的海“味”,棚屋亦是渔村的宝贝。由于离岛依水而建,渔民为了能随时因应环境变化采用杉木及红木等材料建造了“高架屋”。涨潮时能即时撒网捕鱼;一旦潮水退却,红壳白顶的蟹仔、小虾也能一网打尽。

  “三面环山山外山,东山日出西山落……水乡大澳是我家,澳水灵山我爱她。”笔者一路行走间竟然传来了诗吟。几经辗转打听,才知道此诗竟然出自一位只有小学学历的幼儿教师。

  她曾在19年前为了修建海堤发动200多名乡村妇孺“愚公移山”;她筹资建造了香港首家民间博物馆;她顶着邻居的质疑31年间多次“上书”劝谏大澳现代化工程。2005年,她入选“全球千名和平妇女”参与诺贝尔和平奖角逐。

  谈及自己的“丰功伟绩”,黄惠琼苦笑着说:“大澳被政府纳入发展重点,先是机场扩建,后有开发商利益相诱,再到形形色色的旅游度假村规划,各位乡绅大佬都把我视为‘发展大敌’。每次乡议会开会我总是阻人发财的代表。”

  谈笑间,黄惠琼领着笔者一路踱到了渔村中最热闹的码头,形形色色的背包客、家庭亲子团聚集在岸边,等待着出海一睹传说中的“中华白海豚”。作为香港最著名的吉祥物,刚出生的白海豚呈黑色,进入青春期则变成灰色,待到成年又会幻化成粉红色。

  然而,近年来随着香港大肆发展基建项目,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威胁,原本稀罕的物种已渐渐远离大澳。

  “看!那是鳍,粉色的!”兴奋的孩童嘴里嚼着香喷喷的鸡蛋仔,对着远处闪过的掠影手舞足蹈。

  “真能看到吗?是不是染过色的?”“当然不是啦,这些可都是大澳的宝,为了他们能游得畅快,我们连捕鱼都去深海了!大人30,小孩20,即满即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25人的快船不一会就来到了将军石对开的海面。船家关熄引擎,静观海面,突然2条物体蹿出水面再急速下潜,1粉1灰,交相呼应,顷刻间秒杀无数菲林。

  夕阳西下,笔者闲闲逛逛,穿梭棚屋小巷之余,品尝茶果,看看白海豚。不消一个下午,便饱览了渔村的昨天与今天。

  黄惠琼整理着室内的展品,坦言岁月催人老,准备不久关闭这个民间博物馆。她说:“我很高兴小小的文化工作室能在10年间吸引20万游客来此参观,但我更希望大澳的年青人能多回家看看这最后的渔村。”(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